打造高素质人才培养平台
——电气学院与名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纪实
刘森
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企业为学生提供提供实习、就业机会,赞助学生科技创新,举办高端学术讲座……近年来,电气学院积极与国内外著名企业深度合作,围绕企业奖助学金的设立,探索出多种合作模式,走出了一条人才培养的成功道路。
“学院能有这么多的奖学金,与学院每一位老师的积极争取是分不开的。”当被问及奖学金的设立过程时,电气学院党委副书记苏功臣如是说。在学院工作会议上,院长徐殿国向与会的各基层单位领导明确提出,学院教师要在与企业的合作中,积极争取企业能够在学院、学校设立奖学金。“向企业为学生争取奖学金,我理直气壮,不存在不好张口的问题。”徐殿国院长说。九洲电气奖学金、助学金的设立,就是在徐殿国院长与九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科研合作过程中向企业积极争取,历经两年多时间的反复协商之后由公司向学校捐赠的。
据统计,2009年全年各企业在电气学院自主设立的奖学金共计673700元、助学金共计50000元,奖助人数达176人。包括西门子、罗克韦尔、台湾友达光电等在内的一些企业不仅在电气学院设立了奖学金,还建立了联合实验室、提供实习就业机会。
“我的家乡在偏远的山区,拿到的这些奖学金、助学金,不仅仅激励了我继续努力学习,更重要的是,它很大程度地缓解了我家的经济压力。”今年获得捷和奖学金、新时达助学金的小高同学告诉记者。
一些企业在制定奖学金评奖标准时,并不把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而是把学生参与联合实验室项目的过程中,表现突出、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作为评选奖学金的标准。西门子奖学金、罗克韦尔奖学金的评选标准就是这样。除此之外,电气学院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围绕奖助学金的设立,同时深入展开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如建立联合实验室、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赞助学生科技创新,引导学生不仅仅满足于课本的知识,更要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设立奖学金的企业建立起初步的了解。
2009年11月,上海新时达公司赞助的电气学院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始启动。活动以学生自愿组合,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2至4人一队组队报名参加的形式举行。经过新时达科技创新活动专家组的审核,共批准立项26项,涉及94名学生,提供经费及奖金共5万多元。本次活动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实践素养,为更多的学生打开一道通向科技创新的大门。
从2008年开始,友达光电奖学金候选人与公司的暑期实习计划紧密联系在一起。双方在2001年就开始合作的基础上,签订的新协议规定,以电气学院学生为主的奖学金候选人需要参加完暑期实习计划后根据表现确定最终的获奖者。谈起到该公司的暑期实习时,当年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电气学院吴丽莹教授告诉记者:“它既不同于在学校内的生产实习基地实习,也不同于到企业参观式的实习,而是由企业与学校共同负责,教师和企业工程、管理干部共同指导,学生上岗,承担一定的责任,对企业生产运行管理有较深入的了解,因而收获较大。”在谈到有何收获时,实习生戴呼合说:“刚开始我有点‘蒙’,对名词术语全不了解,特别简单的毛病也检查不出来。后来渐渐入门了,到实习结束的时候,我基本上能够独立在线上工作了。”据不完全统计,我校已有70多名学生在该公司就业,不少已成为技术与管理骨干,为企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和才智。
哈工大-西门子自动化与驱动控制联合实验室同样也是电气学院与企业深度合作的一个缩影。1996年西门子计划在大学设立培训中心,其中东北地区就选择了哈工大。企业联系大学,价值110余万元设备落户,于是西门子(哈工大)自动化培训中心于1997年成立。如何让培训中心的仪器设备更好地用于教学?实验室教师们有方法。西门子提供的PLC芯片、变频器等零散设备,原本并不适合直接用于教学,但与学校原有设备结合,设计成变频器、电机、负载、反馈一体化的变频器实验装置后,就可直接用于教学。学生通过操作变频器,观察反馈和控制系统,将PLC、变频器等多门课程的知识贯穿,有助于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只要你在网上选课,就能来这里动手实践,”西门子实验室主任陈宏均教授告诉记者,“学院教师不断实践摸索,将设备与课程联系,努力提高设备利用率。培训中心除覆盖本科生、研究生课程教学外,还提供科技创新、毕业设计。”
每台设备都得到充分利用,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企业也树立了良好形象。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哈工大电气学院同西门子的校企合作越来越紧密。通过学院院长徐殿国与专业教师不断争取与协商,2005年,“西门子A&D奖学金”、“西门子A&DSIMATIC奖学金”设立;2007年,赠送新的工业控制设备;2008年,当西门子改变计划将培训中心从大学陆续撤出时,却唯独在哈工大续签协议,成立哈工大——西门子自动化与驱动控制实验室,并投入70余万新设备,成为学院与企业合作的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