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学校内部管理综合改革专访校长赵德武教授
实施内部管理综合改革,是我校学习实践活动的一个整改项目,也是今年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内部管理综合改革,是学校事业发展中一个比较深层次问题,也是一个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广大教职工对此非常关注。为此,校长赵德武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赵校长,请您介绍一下我校内部管理综合改革的背景。
赵校长:改革是健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客观要求,是进一步优化我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实需要。
内部管理综合改革,是健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客观要求。刘延东国务委员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形成新型的高校内部治理关系,加快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实施内部管理综合改革是我校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具体举措。
内部管理综合改革,是进一步优化我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实需要。近年来,经过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我校初步形成了校院二级管理三级架构的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了以全员聘用和岗位津贴为基本特征的人事及分配制度。这些改革,重在微观基础的重构,宏观整体架构尚显不够。随着改革深入推进,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二级管理三级架构的权责需要进一步明晰;学院办学主体地位需要进一步强化;职能部门的职能需要进一步转变;岗位津贴制度需要进一步激活;二级财务管理需要进一步规范透明;各项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健全;信息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去年学习实践活动中,学校党委决定:采取“先行试点,全面推广”的原则,实施内部管理综合改革。
记者:此次内部管理综合改革兼具综合性、自主性、艰巨性三个特点,请您就改革的总体思路以及学院、机关职能部门的具体改革办法作一下介绍。
赵校长:内部管理综合改革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两个核心,三个重点,四个配套”。两个核心是:完善二级管理三级架构体制,改革人事及分配制度;三个重点:明晰两级管理权责,增强二级单位自主权,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四个配套是:改革财务管理;改进考核办法;健全管理制度;推进信息化建设。
这次改革,在“校院两级管理三级架构体制”下,沿着两条线展开。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三级架构体制,就是要明确学院是学校领导下的准办学主体,职能部门代表学校行使管理职权;明确校院两级的责权利关系,赋予学院与职责相适应的人、财、物权;理清学院与系、所的关系。改革的第一条线是学院。重点是:优化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人事及分配制度;建立学院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改进目标绩效考核办法。改革的第二线是职能部门。重点是:转变职能部门管理职能;建立合理的人事及分配制度;改进目标绩效考核办法;合理划分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责,优化各职能部门管理流程。这两条线都涉及完善管理制度、优化再造管理流程,加强信息化建设等方面。
学院(中心)的改革1.优化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学校确立学院在学校统一领导下的准办学主体地位,赋予学院在人、财、物资源配置中的权利。在校院两级管理三级架构下,优化学院教学、科研、管理之间的关系,优化学院内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明晰学院与系所之间的关系。
2.进一步改革人事及分配制度根据学院规模情况和发展需要,学校和学院共同确定学院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和辅导员队伍的人员编制。
学院在编制范围内,按照“因事设岗、以岗定薪、按岗聘用、合同管理、聘期考核、动态管理”的原则,制定岗位设置办法,明确岗位职责和要求,合理设立岗位津贴,实施各级岗位聘任并签署合同;实行岗位业绩考核。
注意几点:第一,学院岗位设置数不得超过编制数,原则上不满编运行。空编的专任教师,根据发展需要分年度引进;辅导员和管理人员有计划配备,保持合理的人员配备和规模;第二,岗位职责要有明确的数量和质量要求;第三,合理设立岗位津贴。设置方案要导向到岗位价值、岗位贡献、实际业绩和能力上来,适当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兼顾管理和辅导员队伍的利益,体现激励与约束、效率与公平;第四,在岗位业绩考核时,要做好工作情况记录,考核才有依据。
3.建立学院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第一,学校经费打捆下拨。原则上,除工资和某些特定经费外,学校经费打捆下拨。在改革进入轨道时,在现行年度经费总额的基础上增加5%下拨。今后学校根据事业发展和收入情况,按照一个合理的标准,增加下拨比例。人才引进经费由学校统一掌握,按照实际引进人数动态下拨。
第二,学院编制二级财务预算。严格编制收入和支出预算,学院的预算收入包括学校下拨经费和自创收入;学校明确预算支出的项目类别,学院安排财务支出预算。财务预算经过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经党政联席会议批准,报学校审定,作为预算执行的依据。
第三,学校加强对学院预算的审核和经费使用的审计,对学院经费支出结构的合理性进行评价,确保资金安全和有效使用。
第四,学院年度预算执行情况须向教职工代表大会会全体教职工大会报告,增加财务预算的透明度。
4.进一步改进目标绩效考核办法。
学校考核学院、学院考核教师;突出考核重点,简化考核程序;兼顾共性目标和个性目标,实行有差别的考核,鼓励学院特色发展。
各学院根据岗位设置及聘任情况,落实各级各类岗位工作职责,对教职工实施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
年薪制教师届满考核未达到要求一般应解聘,对于学校和学院认为具备发展潜力的,可降薪续聘。学校不同意续聘而学院要求续聘的,其年薪由学校和学院各支付一半。
建立绩效考核反馈制度和一对一谈话制度,分管校领导与单位正职绩效谈话,反馈绩效考核结果;学院副职应接受分管业务单位的考核。
5.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学院应明确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的权责边界,严格执行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教授委员会、二级教代会或教职工大会制度,制定学院各种配套管理制度,明确相应的组织职责权限,深入推进院务公开,构建完善的“权责明晰、权力制衡、共同治理、和谐统一”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职能部门的改革1.切实转变职能部门的职能职能部门代表学校行使宏观规划、政策制定、业务指导、协调服务、监督评估等职能。下放职能部门原承担的部分教学科研管理、经费管理、人事管理、学生事务、资产管理的职责。按照业务性质调整二级管理办法,健全与校院二级管理三级架构体制和运行机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强化机关职能部门的服务职能。
2.进一步改革人事与分配制度根据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和工作负荷,学校和职能部门共同确定人员编制数量。在编制范围内,制定岗位设置办法,明确岗位职责和要求,合理设立岗位津贴,实施各级岗位聘任并签署合同,进行岗位业绩考核。
说明几点:第一,岗位设置数不得超过编制数,原则上不满编运行。在制定分配方案中应以岗位价值、岗位贡献、业绩和能力为导向,适当体现年资,兼顾历史贡献和资历因素,合理拉开差距,建立高效、精简和人职匹配的岗位管理体系。第二,机关职能部门的岗位分为主管岗位和一般岗位,主管岗位不超过所设岗位总数的30%,主管岗位由学校批准。第三,机关职能部门的津贴由基本津贴和绩效津贴两部分构成。其中:基本津贴包括基础津贴和岗位津贴,基础津贴占60%,岗位津贴占40%。基本津贴总额的确定:以现有岗位津贴总额为基础,按照一个适当的增量,打捆下拨。绩效津贴根据学校当年收入情况、全校分配情况,结合部门年终目标考核结果,实行有差别的拨付。
3.改进目标绩效考核办法职能部门根据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制定本部门年度重点工作及实施方案,接受学校组织的年度考核。
各部门根据部门岗位职责、岗位聘任情况、年度工作完成情况,对员工进行年度考核。
建立绩效考核反馈制度和一对一谈话制度。分管校领导与单位正职绩效谈话,单位领导与员工绩效谈话,反馈绩效考核结果。各单位副职应接受分管业务对应的学院(中心)负责人的考核。
4.优化管理服务流程,完善配套制度职能部门应根据部门和岗位职责,进一步优化和再造管理服务流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一套规范高效、协调有力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服务质量。
另外,教辅部门参照职能部门执行。成人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出国留学预备学院、出版社和后勤服务总公司等独立核算单位的内部管理综合改革参照本意见自行制定,报学校批准。
记者:内部管理综合改革政策性强,复杂而系统,关系到学校事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您对这次改革还有怎样的希望和要求?
赵校长: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严格程序,公开透明,积极稳妥地推进内部管理综合改革。
一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学校成立内部管理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各单位相应地成立内部管理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领导和组织实施本单位内部管理综合改革工作。申诉委员会受理申诉事项。分管校领导加强指导和督促,各单位及时向分管校领导报告改革情况。
二要科学制定方案,广泛征求意见。结合改革综合性的特点,系统设计,不要只局限于分配问题;在《学校意见》下,结合单位实际,体现创新做法;广泛征求意见,集中大家智慧,加强信息沟通,做好思想工作。
第三,把握好时间进度。内部管理综合改革是一项正常的工作,不因为改革影响教学科研。单位根据学校精神,在充分征求意见、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制定改革方案(包括:十二五发展规划;年度工作目标、学院财务预算管理办法、组织结构及其关系,岗位设置和聘任方案、津贴分配方案、考核办法、内部管理制度等),于10月15日,提交本单位改革方案,报学校审核,学校反馈审核意见,由全体教职工大会同意通过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