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平台——
计算机学院学子获奖的背后


  今年暑期干部学习班上,我校再次重申要重点打造教师教育特色。而对于我校非师范专业来说,要发展同样也要结合自己学科或专业的优势创建自己的特色。不久前,计算机学院“二师传感技术研究小组”的两个作品在第四届美新杯MEMS传感器大赛湖北赛区分获一、二等奖;同时,在2010“国信蓝点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中,该学院选派的林汉、邱福强两位同学分获Java本科组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和优秀奖。这是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国内较高水平软件设计、开发以及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的一大突破。计算机学院以科技创新为切入点,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平台,在人才培养模式、凝练发展特色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转变观念 创设平台
学生和老师的创新是分不开的,在指导学生进行科研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都会有所提升。计算机学院在科技创新之路上,以学生为突破口,组织团队,在骨干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走出去。“我们的学生往往不是差在技术,而是视野不够宽阔。别的学校学生在创意上,包装上,以及商业计划上都比我们强很多。”该系老师陈宇说。
  该院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各类各层次的比赛,动员教师参与指导,并与武汉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院校进行合作,不断学习,开阔思路和视野,积累经验,师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迅速成长。
  团队的组建和发展需要场地和经费。在院里办公场地困难的情况下,还是为团队提供活动空间,“不行把会议室腾出来供他们使用。”计算机学院院长龚义建说。学校提供的经费满足不了学院快速发展的需求,他们就从教学科研经费中挤,在龚义建看来,创新团队的发展与教学科研是分不开的。他们还将多组织团队,多带学生出去参加比赛,用这种模式把师生组织起来。
  
走出去 在实践中提升
邱福强,我校07级计算机学院本科生。大二时与学长一起为物电系设计了学生学务管理系统,这让他尝到了实践的甜头。“那个系统做得并不是很好,不过让我感觉到实践的重要,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清楚自己的不足。”
  后来他成为计算机学院领导支持、许庆炜老师筹划组建的“流芳软件工作室”的一员,开始接触JAVA,并产生兴趣。随后又参加了陈宇、王海军老师负责的“二师传感技术研究小组”,并作为团队的一员参加了第四届美新杯MEMS传感器大赛,这也是我校第一次参加,便获得湖北赛区的一等奖。他们将在10月中旬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总决赛。
  荣誉的背后是他们异于常人的付出。一得到传感器大赛的消息,计算机学院陈宇、王海军两位老师就主动向学院提出申请,并开始组织团队。今年暑假,10多个学生和辅导老师没有休息,在学校吃住都不便利的情况下,冒着酷暑,克服重重苦难,坚持在一起交流研讨。“辛苦一点没关系,作为老师总是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学生得到更大的收获!”陈宇老师说。在科技创新这条路上,面对未知的世界,很多人中途放弃了,而他们却始终坚持着,直到比赛当天早上八点还在调试,在成功的那一刻,他们心中百感交集。在邱福强看来,这份坚持的背后除了兴趣还有沉甸甸的责任。“我是老师推荐过去的,中途放弃或不用心做好,感觉对不起老师的信任。”
   创新机制 打造团队
学生的科技创新与教师的科学研究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计算机学院实行班导师制和本科生指导老师制近4年了,结合当前学院师资优势,把软件设计、嵌入式、计算机应用作为目前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攻方向,每个方向都有专门的指导老师,并由这些老师组建自己的团队。在陈宇看来,团队的方式对创新很有帮助。有了团队,已有的东西才不会丢失,才能逐步提高,最后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带低年级,这样使得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一届届开展下去。
  随着学生的增多,将来那些优秀的学生可以与这些老师进行双向选择。指导老师会放手让他们选题,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再进行悉心指导,为学生的毕业设计和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同时,也为将来学院开展研究生教育积累经验。
  如今,像邱福强、姜亮、唐义、林汉等一批计算机学院的学子,都通过比赛的平台走了出去,在实践中他们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今后该院还将引入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机制,充分发挥获奖者的示范和激励作用,推动全院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升,带动更多人参与其中,不断开拓新的领域。“通过以点带面,形成全院良好的学习科研氛围。”龚院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