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工程经济》教学团队成员
□本报记者 王臻《工程经济》,是一门帮助工科学生自觉地从创新角度、经济角度、社会可持续发展角度去考虑技术问题的课程,也是一门面向全校工科类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课。
近30年来,技术经济学科在学校课程建设激励机制的支持下,通过教师们的共同努力,对《工程经济》课程进行多次改革和完善,始终朝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经济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未来人才这个目标前进。可喜的是,今年《工程经济》被成功地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这是对技术经济学科教师们多年付出的极大肯定。课程建设:
持之以恒,特色鲜明上个世纪80年代末,随着我国高校与世界各国高校之际交往的增多,世界著名高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陆续引进国内,清华大学效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法,率先在国内向工科学生开设“工程经济”一课,效果很好。当时,我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国家教委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我校技术经济学科带头人吴添祖教授了解到这一情况,派出教师到清华大学学习取经,回来后经研究决定在化工类、机械类专业进行试点,并一炮走红,受到工科学生的热烈欢迎。
在成功试点基础上,1991年学校决定将“工程经济”列为工类科专业必修课程。1995年课程组以编写国家“九五”规划教材《技术经济学概论》为契机,首次提出从未来工程师肩负的技术使命、经济使命和社会使命出发,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取舍,将课程体系重新整合。2004年《工程经济》课程被确定为校精品课程,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精品课程建设。2007年,《工程经济》被列为国家精品课程培育项目。近年来,《工程经济》课程组把课程特色、师资力量、教学网站、教学效果的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提出以培养工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增强经济观、社会责任感为教学目的,按技术创新、经济评价、可持续评价三大核心,重构教学体系与内容,取得了很好地成效。业内专家清华大学吴贵生教授、浙江大学马庆国教授评价我校的《工程经济》“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处于领先水平”。
“持之以恒地面向工科类专业学生开设工程经济学课程,是我们技术经济学科的一大教学特色,也是我们30年精益求精铸精品的宝贵经验。”《工程经济》课程负责人虞晓芬教授如斯总结。创新意识:既武装学生头脑又发展课程体系“什么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商业化的过程,它必须投向市场并转化为利润才得以实现。”这是《工程经济》传授给学生的第一课。它提出了与传统工科学生创新观念不同的观点,指出技术发明并不等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活动是技术与商业结合的行为,是一项系统工程。“工程经济”要传达给工科学生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在市场经济里,作为一名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就必须明白产品的价值和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产品、选择工艺时就决定了的,所以必须关注技术方案经济效益、环境保护和资源的集约利用等问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责任。《工程经济》课程将国外传统工程经济学课程与最新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内容有机结合,从工科学生肩负的技术使命(技术创新)、经济使命(技术方案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社会使命(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出发,以培养工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增强经济观、社会责任感为主线,按技术创新、经济评价、可持续评价三大核心,重构教学体系与内容,具有很强的时代感,能适应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尤其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工程经济》着眼于工程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需要,以技术创新为龙头,以经济评价、可持续发展评价为核心,以项目可行性研究与创业计划为综合应用,提高学生应用能力。课程内容分为技术创新、技术方案经济评价、可持续发展评价、综合应用四大模块。内容体系上,首先从工程人员承担的技术创新责任出发,通过技术创新概念、方式、以及成功案例与失败案例等的剖析,增强工科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过渡到工程人员所肩负的经济使命上,通过讲解技术方案经济性评价中常用的一些概念(如投资、成本、税金、利润、资金时间价值),使学生掌握经济评价基本指标与方法,能较熟练地运用基本指标与方法对产品开发、设备选择、建设项目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接着顺势提出工程人员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即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不能损害社会公平和公众利益,不以环境的破坏和恶化为代价,要保证不可再生资源的优化使用和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使学生掌握技术方案资源与能源综合利用效果评价、环境评价、社会评价基本要点与基本方法。最后通过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创业计划书的编制,案例阅读与讨论,进一步训练学生综合应用上述知识的能力,已达到提高课程学习的实用价值之目的。
《工程经济》能成功地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除了其课程内容上的与时俱进之外,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亦功不可没。
该课程现选用的教材是由吴添祖、虞晓芬教授等主编的 《技术经济学概论》。该教材是1995年国家教委高等学校管理类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面向工科学生经济管理基础课系列教材之一,并被列入面向21世纪教材。自1997年首次印刷以来,已经经过10多次的印刷,发行量超过三十万册,包括浙江工业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上海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都采用了该教材。2005年课程组对教材进行了修订,并推出了配套多媒体课件。2007年《技术经济学概论》一书被列入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课程组又对其进行了重新编写,增加了最新研究成果和案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课程组还增加一些扩充性资料,放在浙江工业大学《工程经济》课程教学网站上,这些案例、参考书和参考文献等阅读资料马上成为了学生上课程网站的主要引力。
工程经济课程鼓励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推广采用多媒体教学。2006年以来,先后对课件进行了4次大的修订,编写更新了4套教学课件,由于对各个知识点的分析细致,作图准确、漂亮,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课程组还利用《工程经济》课程教学网站,把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练习题、辅助资料、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发到的网站上,为课堂教学开辟了另外一条有效渠道。该网站开通于2005年,通过登陆网站,学生可以获取本课程的全部教学资源。网站内容更新及时,运行稳定,除了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案例、阅读材料、习题、课件外,还提供了在线测试,课程组每天安排一位老师网上答疑,工程经济课程网站也是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一个重要的教学交流平台。该网站已经成为我校重要教学示范网站,为其他学校的学生与老师提供了很好的学习与参考平台。目前网站点击率已达40000多人次。
工程经济课程倡导在具体教学中,采用多种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引入“问题导向”、“教学科研耦合式”、“案例分析”等启发式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课程组特别注重提出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先让学生思考,后讲理论与方法,然后给出问题答案。注重引入案例教学法,如手机产品创新轨迹、三峡工程社会评价、浙江三门核电站选址、上海磁悬浮工程评价、镇海石化总厂52万吨尿素成套设备方案选择等,阐述技术创新、经济评价、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重要性、原理与方法,开阔了学生眼界,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创新观念、系统观念。近几年来,学生参加创业大赛的人数越来越多,而创业书中的大部分内容与工程经济课程有关,因此,课程组教师在讲授可行性研究内容基础上,专门加入创业计划书编写内容,并指导学生参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考试评价制度是教学的指挥棒,考试方法运用得当,可以推进良好的学风建设。工程经济学中有许多比较复杂的公式,为了避免学生将主要精力花在死记硬背这些公式而忽略更为重要的内容,同时也为了防止学生由于背诵这些公式而对本课程产生厌学心理,2006年开始在学生中采用“一页开卷”的考试方法。而在小班中试行了自选等级考试制度又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它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是课程考核方式的一种创新实践。
收获与回报通过《工程经济》课程的学习,同学们不仅能收获到经济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理念,通过掌握技术方案经济分析、可持续评价方法,灵活地将这些理念与评价方法运用于产品开发、工艺选择、设备选择等。该课程对于完善工科学生的知识结构,使他们树立创新意识、经济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与社会进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令人欢欣的是,学习《工程经济》的学生们的确也是受益匪浅。一些学生发邮件给课程组老师,如王国江同学给郭元源老师发的邮件中写道:“这一学期的课程在老师这里受益良多,在这里要好好地感谢你,在我大四最后几门课时,让我感受了一次理想中大学的授课与为师”。李灵聪同学毕业前给虞晓芬老师的邮件中写道:“尽管在工程经济最后的期末测试中,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但我想您是第一位让我了解投资、成本等基本概念的老师,我确实学到了很多相关知识。在离校之际,学生我在此衷心感谢您的教导”。有学生在网上留言:“我是这学期上课的化材学院学生,学了这门课后,感觉眼界开阔了很多,有些问题不由自主的就会从经济角度去分析。”
不少学生通过接触这门课程,对项目可行性研究、创业计划产生了浓厚兴趣。在课程组老师的指导下,一些学生在创业大赛中获得好的成绩:在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我课程组教师直接指导的创业团队获得3个国家铜奖,1个浙江省特等奖;在第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由课程组老师指导的“格林电瓶有限责任公司”获全国银奖,浙江省特等奖。
不少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就是通过接触这门课程,决定报考管理学院技术经济专业的研究生,从而改变了他们的职业选择。正如毕业生商升亮、2007年级研究生童一峰等同学所言:“正是工程经济课程,开阔了我思维,坚定了我报考技术经济专业的决心,它改变了我的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