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坡,清幽秀美的塞上江南,天真无邪的孩童笑脸,慈爱坚强的伟大母亲……宁夏之行,只有短短的15天,却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踏上征途七月流火。我们一行13人带着多方募集、精心筛选的1000多册图书和4台电脑于7月17日踏上了北上的征途。K244列车一路奔驰,承载着我们急切的心情,历时50多个小时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
希望之旅宁夏,有着迥异于南国的景致:伟岸挺拔的白桦树,安静清澈的黄河水,望不到边际的向日葵,阳光明朗而清丽,天高地广,空气中带着清甜的味道。
宁夏的第一站,我们到了灵武市条件最艰苦的学校———宁东镇永利希望小学。走进校园,见到几个皮肤黝黑的中年汉子正在粉刷校舍里陈年失修的墙壁,后来才得知他们就是学校的老师。环顾四周,一竖两横三排低矮的砖瓦房以及露天的厕所、空旷的操场构成了整个永利希望小学。校园内几乎没有绿色植被,操场上的体育设施全是社会各界的好心人捐赠的。前来迎接我们的王校长说,这里气候十分干燥,多荒漠,严重缺水,吃水要靠车从外面十几公里远的地方运过来。学校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是靠爱心人士捐赠的。孩子们的宿舍十分简陋,屋子里弥漫着发霉的味道,墙角存放着从煤矿工厂里捡来的爆破箱做的储物柜、满是灰尘的脸盆、破旧的扫把、露底的瓷碗……校长告诉我们,学生上学要冒着风沙走几公里远的路,家离得太远的孩子就只能寄宿在学校里。学校只有9个老师,负责全校所有的课程和寄宿孩子的饮食起居,有好几个老师已经临近退休年龄,现在学校最缺的就是老师……来到这里,大家心里有些沉重。我们应该早一些来到这里,帮他们粉刷墙壁、美化校园,那怕是画一幅宣传画,只要是我力所能及的事。带队老师将我们带来的部分书籍和电脑赠予他们,我希望我们的爱心能延续,能更多地帮助希望小学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我们的第二站:海原。来不及落脚休息,我们就带着书籍和电脑来到了海原县回民中学进行爱心捐赠,并在回中美术高考辅导班中与学生深入交流,现场指导他们进行创作。在回中的绘画室里,我们对学生进行了三天的绘画辅导。
在海原,我最想见到的是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母亲”的马志英。马志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回族妇女,曾两次下岗,因病动了 4次手术,可她却以顽强的毅力和执著的母爱,用慈母般的心先后救助了186名贫困、残疾女童。她把自家的3间平房腾出来给她们作为书房和宿舍,并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女生之家”。
翌日,我们在马阿姨的指引下,走访海原山区一名被马志英阿姨长期资助的贫困大学生马廷梅。马廷梅去年考入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系,学习刻苦,但家庭极为贫困。海原县山区贫瘠的土地靠天吃饭,十年九旱,雨水充足的年份全家一年才能收入不足5000元。临行,我们将现场募集的300多元慰问金和提前准备的一些文具用品赠送给廷梅及其家人。
条件艰苦,女孩们依然坚持学习;生活艰难,马志英依然没有放弃捐助。在“女生之家”的三天,我们走访了几位被马阿姨资助的贫困学生。善良、坚强始终感动着我们。离开“女生之家”时,马阿姨坚持要送我们到海原汽车站,一直送到启程的车辆前。同学们强忍着泪水与马阿姨紧紧相拥,久久不肯离开,可是我们的泪水还是夺眶而出……汽车要开动了,大家纷纷隔着车窗与马阿姨挥手告别,望着马阿姨孤单的身影,我们含着泪水高喊:阿姨!您留步,我们还会再来的!
没有终点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才会有“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的情思,才会听到高昂的“信天游”和悠扬的“花儿”,才能目睹江河之源那神秘的面纱———这就是宁夏。
宁夏之行,我们还陆续参观了马家滩风力发电厂,为灵武市宋桥村书写科技文化宣传标语,为当地留守儿童进行教学帮扶以及心理辅导,调研宁夏中银绒业股份有限公司,走访灵武市振兴路社区、北郊社区,并对海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民艺采风。队员们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深入了解当地剪纸、刺绣、皮影戏、阿文书法等艺术载体,实地收集到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艺术素材,对海原民间艺术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1000多册图书和电脑,考验着我们的体力;长途跋涉,一切从简的吃住行考验着我们的毅力。暑期“三下乡”活动圆满结束,我们离开了宁夏,但是,服务农村、服务社会的旅程却没有终点。宁夏之行,让我经历了感动,认识了许多需要帮助的人,更重要的是让我有了面对生活的勇气,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