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京师人物志”栏目,已经连续采访了我校十位很有特色的师生。透过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我们聆听他们的心声,体悟他们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京师人物志十期回望



荨梁振华


荨史杰鹏


荨安宁


荨韩兆琦


荨齐明会


荨吴岩


荨肖向荣


荨康震


荨闫巩固


荨吴迎波


  《伟大的历程》、《走向和谐》、《大三峡》,一部部大型文献纪录片,文学院副教授梁振华将自己的创作生命和一个又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碰撞擦出火花,他期待着下一次火花迸发的可能———“这些题材宏大、素材庞杂的作品,迅速而有效地锻炼了我宏观驾驭主题的能力和体系性结构思维,这样的锻炼通过单纯的书斋型学问研究很难实现,也是其他类型的文艺创作难以提供的。”校报第230期(2009年12月20日)曾创作出《赤壁》、《鹄奔亭》等历史小说的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教师史杰鹏,他的专业实际上是文字学,当理性的文献考据与感性的想象发挥相互碰撞时,史杰鹏有时会感到很困窘,不过,他坚定地认为,诗性的情怀是创作的关键,而理性的研究可以为创作提供思想性的飞跃———“我做古文字研究是受王国维先生影响。中国真正的大师在性格上都保有诗性的情怀。如果没有这种诗性,无论他多有才华、多刻苦,都只能成为一个工匠,成不了大师。”校报第232期(2010年1月10日)读书与写作是“80后”作家、艺术学院博士生安宁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她将读书和写作比作自己探索并通往未知生活的一把钥匙。在安宁的作品中既有明显的《读者》似的温情,同时也不乏现实和锐利,如何处理这两种看似相悖的风格,安宁说———“生活总是充满了各式的烦恼、痛苦、矛盾与纠缠,因此我在书写这种烦恼人生的时候,便希望能够注入一种温情的东西,并用这种温情,来消解人对于生活的抵抗与隔阂,并给予人继续生活的勇气和希望。温情与残酷,是我书写的两个重要主题。”校报第233期(2010年1月20日)韩兆琦教授对《史记》这部产生于两千年前的大书的思想性高度评价,同时对如何解读《史记》,准确把握其真实性和艺术性有他独特的看法———“在古代的历朝正史中,《史记》的思想观点最为进步,批判性最强。《史记》是科学性很强的历史书,同时又是抒情性很强,个人主观色彩很浓的文学书。单看某一篇,像是夸张片面,相关篇章对照一看,就公平妥善,天衣无缝了。这就是《史记》的写法。整部《史记》应该是一套统一的、完整的书。”校报第234期(2010年2月28日)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教九大叔”的齐明会是一名普通的楼管员。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将自己的平凡岗位演变成自如发挥的“大舞台”,用温暖点亮了我们的心灵。经常在网络上为同学们提供信息和帮助的他,在博客首页这样写道———“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校报第235期(2010年3月10日)
长期从事科幻文学创作和编译工作的教育学部副教授吴岩,凭借自己的辛勤耕耘成为中国科幻第三次高潮的重要干将。与其他文学形式相比,科幻作品的优势到底在哪里?教育学部副教授吴岩这样阐释———“站在人类未被开垦的地方,去发现我们未知的领域,可能是科幻作品创造力的最重要的优势点。我们大多数人很容易蜷缩在前人的知识里,在已经发现的领域兜兜转转,自我的创造力无形中被束缚了。跨到外面去探索自然,也许就是科幻文学给我们有关创造的启示。”校报第236期(2010年3月20日)年轻的舞蹈系教师肖向荣参与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核心创意组,并出任舞蹈部副主任,从此,他的生活变得和以往不同。每当回顾那段日子,肖向荣仍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复兴之路》放飞了我作为一名导演的梦想,梦想与创造支撑着我和我团队的导演们走完这段精彩的复兴之路,一路上我和我的19名导演有如‘追风的少年’,执着地前行。” 校报第238期(2010年4月10日)他将讲台由校园延伸到荧屏,央视《百家讲坛》让他的“唐宋诗词”鉴赏红遍大江南北。对于古典文学的现代意义,康震认为———“古典文学其实是所谓的‘无用之用’。它不能给我们充饥、不能给我们解渴、不能让我们升官发财。它只是一种精神产品,精神产品最大的作用在于心灵的激荡、心灵的鼓舞、心灵的慰藉。古典文学的现代意义就在于它能帮助我们净化心灵,提升思想。”校报第239期(2010年4月20日)连续七年参与南极科考队员的选拔,随同科考队远赴南极,与那片神秘的冰雪大陆亲密接触,作为南极科考的“心理看门人”,心理学院副教授闫巩固的经历带着些许传奇的色彩。南极探险,闫巩固见证了那里的美丽与残酷。在冰雪大陆上行走、探测,他对英雄的涵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英雄其实就是一种行为,它的表达非常简单,我们走在荒原上,发现一个裂缝、一个沟壑,而在这个未知的世界,面对这样陌生的危险,你勇敢地跨过去了,你就是英雄。”校报第240期(2010年4月30日)从大山中走出的质朴男孩、文学院本科生吴迎波,爱好广泛,尤其酷爱摄影。他将镜头对准了美丽的校园和校园里的人们。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在北师大的舞台上闪耀光华,用自己的灵魂追逐着这个世间最美丽的真实———“大学三年里,我拍自己的学校,拍自己认识的人,拍同学、拍老人、拍小孩、拍清洁工。人们在被拍的时候,像一个小孩,可爱至极。” 校报第245期(2010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