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学术活动精彩纷呈
本报讯 暑假期间,我校连续举办 精彩纷呈的学术活动,对于密切我校和 其他兄弟院校之间的联系,搭建交流平 台,促进科研水平、学术能力的共同提 高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全国高等学校制造自动化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在我校举行
8 月11 日,由我校和河南科技大学 共同承办的全国高等学校制造自动化 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暨第七届理 事会代表会在我校开幕。来自华中科技 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68 所高校、研究 所和企业的120 名专家、学者参加会 议。全国高等学校制造自动化研究会理 事长、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 院士李培根教授,我校党委书记王少安 教授、副校长王裕清教授等出席开幕 式。开幕式由全国高等学校制造自动化 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大学原党委书 记、常务副校长方明伦教授主持。
开幕式上,校党委书记王少安教授 致辞,向与会专家、代表表示热烈欢迎, 并简要真诚地希望与会专家、朋友对我 校的学科建设与机械学科发展提出宝 贵意见,促进河南理工大学更好更快发 展。全国高等学校制造自动化研究会理 事长、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致 开幕词。崔素荣代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发表讲话,清华大学王先逵教授宣读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段正澄 教授、西华大学校长罗中先教授等会员 的贺信。
第三届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技术国际会议在我校召开
8 月14 日至15 日,第三届计算机 科学与计算技术国际会议在我校召开。 来自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香港中文大 学、台湾逢甲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南 理工大学、郑州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80 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开幕式上,校长邹友峰致欢迎辞, 希望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 与合作,促进学校尤其是学校计算机信 息类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保罗·沃博斯 教授、盖瑞·延教授和刘德荣教授分别 致辞,对学校快速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 充分肯定。
会议期间,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 会院士、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副主任保 罗·沃博斯教授,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 协会院士、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计 算智能专业委员会主席盖瑞·延教授, 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国际电 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神经网络汇刊主 编、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刘德荣教授, 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长江 学者”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王均教 授,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台 湾杰出青年奖获得者、台湾逢甲大学张 真诚教授,西南交通大学秦克云教授和 中国人民大学石文昌教授分别作主题 报告,并和与会代表进行互动交流。
大会收到论文473 篇。经程序委员 会的严格筛选,录用192 篇,其中27 篇 优秀论文将推荐到国际期刊(科学引文 索引或工程索引收录)上发表。大会论 文集将由芬兰研究学会出版社出版。
中国生态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8 月20 至24 日,由中国生态学会 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我校资源环境学 院承办、中国生态学会景观生态专业委 员会协办的第六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 作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自中国 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 华南植物园、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56 所科研院所 的135 名代表参加会议。国家基金委相 关学科领导,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 长、中山大学彭少麟教授,中国生态学 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 究中心副主任欧阳志云研究员,中国生 态学学会秘书长、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 中心陈利顶研究员,我校副校长张战营 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生态 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 院华南植物园党委书记任海研究员主 持。
会议期间,中山大学彭少麟教授、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欧阳志 云研究员、北京大学朴世龙研究员和中 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任海研究员分别 就生态学的前沿课题作了大会特邀报 告。与会代表分别就气候变化与生态系 统响应、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生物多样 性保育、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 管理、城市化背景下的环境与资源、土 地利用变化的格局与过程、可持续发展 的理论与实践、重大工程建设的生态学 问题等生态学学术前沿和热点问题内 容开展讨论和交流。
会议遴选收录论文63 篇,优秀论 文将推荐到《应用生态学报》发表。 中国武汉(南方九省)电工理论学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在我校召开近日,由我校计算机学院与电气学 院承办的中国武汉(南方九省)电工理 论学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暨河南省 电工技术学会2010 年会在我校召开。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36 所国内高校的56 位代表参加年会。中 国武汉(南方九省)电工理论学会理事 长王俊鹍 教授、副理事长汪健教授、我 校副校长景国勋教授等出席开幕式。
会议期间,华南理工大学殷瑞祥教 授、清华大学王昭诚教授和我校张长森 教授分别就电工理论的前沿课题作主 题报告。与会代表就国内外电工理工及 实践的研究发展方向、电气信息类专业 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方法和教 材建设的改革创新等内容展开交流。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