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下一阶段发展建设思路
发展思路
我校创业型东南强校第二阶段建设,将以发展方式转变为切入点,以加强内涵建设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坚持走区域特色创业型强校之路,从以投入为主的数量型增长方式向以内涵建设为主的质量型提升方式转变,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新起点上,实现第二次跨越,最终实现创业型东南强校的发展战略目标。
●认真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学校发展规划
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以建设创业型东南强校为目标,结合第二阶段建设的发展思路,认真制定好我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特别是“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力求做到符合实际、切实可行。
●积极探索化解高额债务的可行途径,有效解决债务瓶颈问题
省委、省政府对包括福州大学在内的省内高校的解困问题非常重视,已经决定由省里拿出一部分资金来化解高校负债问题。学校要抓住这个机遇,一方面积极争取尽可能多的省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学校自己也要多想办法,拓展筹措资金渠道,通过适度与合理的土地资产置换、办学创收、校友与企业捐助等多种方式筹措建设资金和化解债务。在有效化解债务的前提下,首先要显著提高教职员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福利待遇,明显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强化学科建设,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若干具有比较优势的学科
(1)优化学科建设整体布局。以国家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科技创新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着眼国际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以加强一级学科综合实力和形成学科相对优势为重点,根据学校实际,调整和优化学科布局。
(2)加强重点支持,力争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一是要着力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二是要结合"十二五""211工程"建设,从经费、人才、政策等各方面重点支持2-3个已有明显优势的学科做强做大,冲击国家一级重点学科;重点支持5-10个具有较好基础和相对优势的学科做实做强,冲击国家二级重点学科;重点支持一批培育学科快速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三是要全力做好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工作,在体现学科建设水平和质量的一级博士点的数量上实现大的突破,力争在东南强校建设第二阶段新增一级博士点8-10个。
(3)改革学科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一是要打破"学术领地"的观念,按照学科门类或学科群来逐步规范与整合学院的设置,实现学科资源的有效整合。二是要强化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所在学院行政领导共同负责的责任机制。三是要加强学科建设的质效评价,把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成效作为学科建设质效评价的主要指标;实行分阶段的学科建设经费投入办法,根据各学科项目的建设质效以及中期检查评价结果,确定学科后续建设经费分配方案,切实提高学科建设的产出投入比,形成激励和竞争机制。
●大力推进本科教育和研究生培养的综合改革,以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优化和调整学生培养结构。在东南强校建设的第二阶段,要控制学生培养总体规模,特别是要严格控制分散学校教育资源的低端教育规模,重点扩大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和比例,把学校主要和优质的教育资源用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上,使学生培养结构与我校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地位相适应。
(2)推行多样化和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战略,形成学术型、复合型、应用型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格局。一是巩固前几年推行的“按大类招生,按需分流培养”以及“双学位”、“主辅修”人才培养制度的改革,完善学分制、转专业制和弹性学制。二是面向基础学科,继续办好国家化学理科基地班和基础综合班,拓展理科拔尖人才培养范围。三是加强与我省主导行业企业合作,完善并推广“预就业模式”和“紫金模式”等校企合作教育方式,探索“双师型”教育体制和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四是试办“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和创业管理精英班,加强培养高水平工程人才和具有较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以及较高管理能力的精英人才。五是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模,探索建立一套适用于培养高质量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方案和培养机制。
(3)加强教学体系改革。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为重点,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体现教学研究型大学基本特征的实践实训教学体系。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设更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重组、整合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资源;加强与企业合作,力争建成若干个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校企合作基地;实施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计划,鼓励研究生瞄准学科前沿,积极投入国家项目研究,大胆开展具有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活动。
(4)强化教学质量保证和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面向国家和海西建设战略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和布局,突出研究特色,着力提升学校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加强顶层策划和设计,有效整合学校优势科研力量,面向国家和海西建设战略需求,调整和优化科研布局,瞄准重大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组织重大科技攻关,力争在承担国家 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项目上和产生国家科技奖励高水平研究成果上有所突破;加大与军方科研合作力度,力争“十二五”期间有一批国防科研项目立项,提高我校科研工作对国家和军队的贡献度。
(2)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竞争力,培养和汇聚一批优秀人才,带动一批高水平的基础与应用研究项目,产出一批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力争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等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方面实现零的突破。
(3)着力加强面向国家、军队和海西建设重大战略需求的应用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要从评价体系、运行机制、管理政策等各方面向应用研究倾斜,极大地提高广大教师从事横向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力争实现横向科研经费大幅度增长,纵横向科研经费比例达到1:1的目标。
(4)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加快建设决策咨询专家数据库,建立一批在各个层面上拥有特长的决策智囊团,为政府部门提供具有前瞻性的理论依据,参与区域社会经济建设的重大决策,努力成为福建省重要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中心、决策咨询中心、先进文化孵化中心。
(5)大力加强科研条件建设。采取新的机制,在新校区建设福州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北园),为学校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闽台科技合作交流以及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平台和保障,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化实施的完整链条,产生集聚效应,促进学校科技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并促进创业型学生的培养工作。
●要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加大优秀学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完善人才高地的建设机制和管理体制,特别是要营造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1)要实施拔尖人才培育和引进计划。依托国家和省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重大科研项目、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及加快启动实施“福州大学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资助计划”等,推荐、遴选和培育 “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带头人等候选人,培育、引进和造就一批科研与学科建设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带出一批优秀的青年骨干人才。加大力度,在拔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的相关硬件、资源配置等方面逐步缩小和发达地区同行之间的差距,形成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充分发挥作用的良好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
(2)要加强创新团队建设,为人才培养、引进和发挥作用提供平台。特别是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培养、引进和发挥作用的团队建设和发展的管理体制与激励、考核机制,带动科研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3)要加强中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辅助队伍和管理服务队伍的能力建设。通过提升学历学位、专业技术技能训练和选送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深造以及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全面提高我校师资队伍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提高教辅队伍和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工作思路与具体措施
●进一步完善校区功能建设,建立健全增值和节约并重的学校各类资源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要继续完善校区功能建设和改进管理模式。一是要抓好校园总体规划与布局的调整,从学校总体规划和各校区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各有侧重、动态调整、逐步完善的原则,规划和调整五个校区的功能定位,避免资源闲置、空转或低端运作,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大校区体系。二是要进一步完善校园环境和后勤服务功能配套建设,强化建设项目服务于教学科研和师生的功能。三是要强化和健全校、院两级财务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体制,实行以成本、质量和效益核算为主线的办学资源配置与管理体制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增强开源能力,厉行节约,杜绝浪费。
●加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要实施管理创新,构建完善、高效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全面提升机关行政效能。
(1)加快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学院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和完善合理、有效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提高学院在学校宏观调控下的自主运行能力;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实现学院设置的科学化,进行部分学院的调整与合并,实现学科资源的有效整合;进行校部行政机构精简和人员调整,解决行政机构设置臃肿和职能重叠的问题;强化行政责任,健全校、院两级领导班子的任期目标责任制。
(2)大力提高管理机构的行政执行力、管理水平和工作质效。一是要建立和实施行政工作的绩效考核制度、问责制度、行政人员的管理与激励机制;二是要强化行政部门的服务意识和 “管理育人”的理念,倡导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切实解决问题的扎实工作作风,变“管理型服务”为“服务型管理”;三是要大力推动行政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高中层干部的战略思维、前瞻意识、行政执行力和服务能力,打造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能力、作风上过得硬、师生员工信得过、敢于承担责任、善于开拓社会资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四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决策的公开、执行、监督和反馈机制。
●要大力培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要把福州大学建设成创业型东南强校,必须要着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起与东南强校相适应的先进校园文化体系,促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全面、协调发展,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为学校发展建设提供一个和谐稳定的局面和氛围。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1)要大力弘扬福州大学的三种精神。要把以张孤梅同志等为代表的老一辈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卢嘉锡先生为代表的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以魏可镁院士为代表的勇于拼搏的奉献精神等福大“三种精神”真正融入学校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融入广大师生员工的脑海里,落实在各项实际工作与学习中,并使之发扬光大。
(2)要大力加强校风、学风、教风、学校人际关系和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创造 “风正气和、积极向上、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尊重、团结友爱、努力拼搏、对工作认真,对事业负责,对学生关爱”的和谐稳定局面和学校发展氛围。有了这样的校园精神风貌,才能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才能留住人、吸引人和培育人,才会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推进学校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每个部门、每个师生员工都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践行。
(3)学校各级领导和行政部门要高度关注民生与尊重民意,进一步强化以师生为本的理念和意识并在实际工作中落实体现。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广大师生员工、包括离退休干部、教师和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与师生员工沟通交流和信息收集的有效机制与顺畅渠道,使师生员工的意见与建议能得到及时反映和反馈;及时对涉及面较广、师生员工比较关心的合理诉求加以认真研究并努力解决,避免矛盾的升级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