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能不能得到,就在你的一念之间!”


  王剑,中文系语言文学专业2006级学生,现被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北京公司人力资源部录用。
  有一句话叫“能不能得到,就在你的一念之间!”,从前的我对此常常不以为然,但是近三个月的求职经历却让我深有感悟。希望大家务必珍惜和利用宝贵的大学时光,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求职路上端正态度、主动出击,争取和把握每一次机会,莫让青春后悔。
  多多实践,提高三种能力中青院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参加社团活动是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的重要渠道,这一点是被用人单位所充分认可的。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经验是:提高三项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将来的求职非常有帮助。这三项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人生道路上,尤其是大学四年的学习、工作、生活中锻炼和培养起来的。而具备这三项能力也是我们在求职时被用人单位所提及最多的要求,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笔杆子”和“嘴皮子”。提及此,很多人容易联想到长篇大论或滔滔不绝,但实际上它们又非仅限于此。“笔杆子”放到企业中进行定义,则更多地指清楚地说明问题、简练地概括事件、高效地传达信息。可以说,过硬的“笔杆子”还需要具备清晰的逻辑思维、凝练而丰富的词汇,并能够准确表达授意人的意思。我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即在学校的一些社团组织担任负责人时,有的时候需要为社团的同学分派文字性的工作,却发现有的同学并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他们要么是在语言表达时容易引起歧义,要么是有错别字,要么是格式上的不规范引发不必要的误会。这样一来,不仅大大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还影响信息传达的通畅,办事的效率也会降低。
  练出“嘴皮子”也同样重要。回想当初,我在与人沟通时比较倾向于使用 “好像”、“不确定”、“不清楚”等词。我的本意是想规避出错的风险,但实际上却为他人的理解造成障碍。如果我们能在动“嘴皮子”前“确认”、“再确认”,那么在与他人沟通时就方便多了。
  组织协调能力的提高是大家在社团活动的锻炼中受益最广的能力之一。作为社团活动的主办和承办者,我们要对活动从组织策划、资源分配到人员管理等等方面全盘考虑,并注意着眼于细节。这些能力对于从事企业的工作非常有用,这是因为企业是由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组成的机构,作为这个机构的一分子,我们工作中会涉及到与同事分工、合作等问题,这时,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让你在面对工作时更有自信和把握,能灵活地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工作得心应手。
  谦虚求教,胜过自以为是当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待事情时,事情也会用无所谓的结果来回报你。
  我很后悔当时没有参加学校就业中心举办的第一期关于简历写作及投递技巧的讲座,简历就此成为我求职路上的一块短板,导致我在等待应聘通知时产生焦虑和失望的情绪,最后不得不花很多功夫来弥补。我并不是危言耸听,那种感觉痛苦不堪、得不偿失啊!
  听一场就业指导讲座的时间远比自己在网上看面试经验和笔试经验花的时间少,但直接获取的信息和可供借鉴的经验却是非常多的,可以帮助你少走弯路,并且会由此而获得与就业指导老师结识的机会。他们经验丰富,不仅可以为我们答疑解惑,而且可以对行业、职位进行一针见血的判断和点评。这些老师可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现成资源,要一张名片、一个E-mail地址或者一个电话号码,这些应该不难吧?与他们保持联系,并就自己在求职中遇到的问题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都会获得他们非常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所以,我建议师弟师妹们要坚持参加每一期就业讲座和辅导,不管主办方是谁,不管授课老师来自哪个公司、曾经有什么经历,只要你有时间,只要你能挤出时间,一定要参加,而且要用心去倾听、思考、实践,也许他的一条建议或观点就是你求职成功的关键。
  积极主动,争取更多资源求职真的是一个实力加运气的奋斗过程。前者是你多年来积累的结果,而后者,经过求职经验验证,是要在你自己积极主动创造条件的前提下才会降临,正如那句话所言,机会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
  从主观上讲,如何才能创造赢得机会的条件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拓展求职渠道。求职的消息来源主要有:51job、智联招聘、应届生等求职网站发布的岗位信息;北京招聘会(http://www.bjzph.com)等网站发布的招聘会信息;各大名校就业指导中心网站发布的岗位、宣讲会信息。这是求职者需要掌握的获取信息的基本渠道。
  收集和记录求职信息。自己的电脑里要有“求职”文件夹,还要建立有一定标识的、符合自己需求的Excel表格及Word文档,把各种求职信息都粘贴到里面,并不断整理、跟进,方便自己查阅,不错过任何一个招聘信息。
  根据情况随时更新简历。更新简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检查是否有语病、错别字。这个很要命,如果在简历中出现语病或错别字,就会给用人方以粗心大意的第一印象,而且会认为你文字水平有问题;二是检查排版是否整齐、美观,别忽视字体大小、粗细、空格、表格等基本细节的规范调整,一个串行或者没有对齐都有可能造成你与应聘岗位失之交臂;三是针对不同岗位的工作需求制作不同的简历。要挑重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有时候面面俱到的简历反而不能更好地突出自己的求职优势。所以要懂得放弃,大胆地删掉一些与岗位无关的信息。
  四是多准备几种格式的简历。看看是否有doc、pdf等多种格式的中英文简历,并注意检查简历粘贴到邮件文本时是否会串行、乱码等等情况出现。
  需要强调的是,制作简历时需要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多想想、多看看,要让他们一目了然。因此,建议大家最好将做好的简历先给周围人看,尤其是给就业指导老师看,他们会帮助你更好地完善你的简历。
  多参加各种招聘会、宣讲会。运用提问——交流——留下简历的策略,争取面试者能在第一时间了解你,并获得先于其他求职者而展示自己的机会。下面对这个策略也略微提及一下:
  提问——在招聘会、宣讲会的尾声,一般会设置提问环节,大家可以通过提问来加深用人单位负责人对自己的印象。需要注意的是,大家所提出的问题要经过深思熟虑,要有水平,要通过所提的问题来体现自己的良好素质。
  交流——活动结束后,不要急着离开,争取能和招聘负责人进行交流,获取更多信息。要知道,这个人也许就是你将来面试的主考官,甚至与你工作的同事。
  留下简历——将自己准备好的简历诚恳地递给招聘负责人,并表达自己能够胜任这份工作的信心和想要进入用人单位的意愿。
  良好心态,助你一臂之力一个良好的心态对求职的作用是事半功倍的。在求职过程中,最好避免以下想法的产生,下面是我和身边同学的经验之谈:
  误区一:“我在学校表现挺好,去找工作估计也很顺利”。三个月的求职经历使我对求职者和职位的关系有这样的总结:没有最优秀的求职者,只有最符合这个岗位要求的求职者。求职伊始,大家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但是为何有人很快找到了工作,有人还在四处奔波?原因就在于对自己和求职岗位的匹配程度没有透彻的分析。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岗位,才有可能在求职的道路上走得更顺畅。
  误区二:“没有必要,做到这样就行了”。这实际上就是懒惰的表现。懒惰是成功的大敌。举个例子,同学提出你的简历中有些小问题,如果抱着“我可以做得更好”的想法,采纳他的意见,可能会有意外收获。做其他事情也同样。
  误区三:“我估计这件事不行,还是算了吧”。因为这个想法,我们也许会丧失难得的机会。畏首畏尾、死要面子的心理是自身发展和成功的绊脚石,我们也会在这种无法自拔的思想沉沦当中痛苦不堪。倘若我们抱着“这事儿我得试试看”的态度,努力为自己打开另一扇窗户,就可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郭冬临在虎年春晚小品 《一句话的事儿》中有段经典的“一句话”台词,我修改了一下用来总结我的求职故事:一个想法能成事儿,一个想法能坏事儿,一个想法能改变我们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