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尔滨工程大学坐落于美丽的松花江畔———北国冰城哈尔滨市。学校是首批入选国家“211工程”建设和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哈尔滨工程大学具有光荣的历史传统,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哈军工”)。1970年,在“哈军工”原址,以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其它各系(部)部分干部教师为基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78年,学校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2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96年,进入首批国家 “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2年,由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2007年,由原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四方共建。学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学校占地面积126.0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6.65万平方米。校园建筑中西合璧,飞檐碧瓦,气势恢宏。现设有18个学院,3个教学系部、中心;设有40多个科研机构以及150多个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心)4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省重点实验室(中心)5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家级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5万平方米现代化图书馆共有藏书256.94万册。
学校具有“三海一核”领域主体学科特色鲜明、相关学科整体配套、专业结构布局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本科专业58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92个,工程硕士领域22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6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学科专业涉及7个学科门类和37个一级学科。其中,国家重点学科一级1个、二级1个;“十一五”国防特色学科11个、“十一五”国防特色专业7个;“十一五”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4个、一级学科5个、二级学科17个、重点交叉学科2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3168人,其中专任教师1778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1100余人。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29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1人,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5人。现有各类在校生24367人,其中本科生12668人;各类研究生855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783人;另有继续教育学生2859人。学校被教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列入 “21世纪人才强军计划”,是海军在东北地区唯一选拔培养后备军官的依托学校。
学校以精英教育为目标,全面实施“创新推动、打造品牌”战略,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打造一流的工程师、行业领军人才和科学家。我校学生近3年在亚太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国际国内赛事中获得国际、国家级奖300余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8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表彰;学校被授予“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示范基地”、“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连续多年位列黑龙江省高校第一名。5年来,学校先后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评估、党建创优工程评估,并获得“优秀”成绩。
学校一直秉承重视科研工作的优良传统,不仅以国内第一艘实验潜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台舰载计算机、第一套条带测深仪等数十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科研成果著称,而且还以双工型潜器、气垫船、梯度声速仪等科研成果摘取过世界第一的桂冠,已成为我国舰船科学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主力军之一、海军先进技术装备研制的重点单位,是我国发展海洋高新技术的一支重要依托力量。学校在“三海一核”领域有着很强的技术储备,水下机器人、船舶减摇、组合导航、水声定位、核动力仿真等技术均居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地位。“十五”以来,学校坚持以国家和国防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不断凝练高端科学研究方向,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973计划”、“863计划”、国防预研和型号等一大批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近200项。2009年科技经费超过5亿元,位居全国重点高校前列。科研产品质量管理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是国内高校首家通过“双认证”的大学。学校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校办科技产业蓬勃发展。
学校坚持国际化、开放式办学,与20多个国家的10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北达科他州立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韩国金乌国立技术大学、俄罗斯远东国立技术大学、日本东京电气大学等十几所大学开展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多层次的联合办学。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有计划地选派大批优秀教师和学生到国外进修、讲学和科研合作,促进了学术水平的提高。
建校以来,学校为国防系统和国民经济建设培养了近7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包括200多名共和国的将军、部长、省长,2000多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防大中型企业的院士、教授、厂长、所长及劳动模范,以及一大批科技和管理精英,他们为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传承历史谱新曲,励精图治铸华章。学校坚持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倡导培育的“哈军工精神”,奋进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前沿,形成了“大工至善,大学至真”的校训、“忠诚、坚韧、团结、创新”的校风,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当前,学校以服务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为使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三海一核”领域的国家战略机遇,强化特色,继承创新,以人为本,统筹发展,向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