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燕山大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应对———在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暨2010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培训会上的讲话


  三、燕山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几个做法近年来,燕山大学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本着“不等不靠、不急不躁、边走边改”的原则,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不断修正方向,查摆问题,找出抓手,立足过程,深入落实,强化闭环式监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做法是:
  1、坚持全校教学工作大会例会制度利用今年年初全校中层干部调整机会,学校恢复了每年年初全校教学工作大会例会制度。通过这次大会,全校统一了思想和认识,明确了教学工作为全校中心工作的突出地位,形成了全校各部门服务教学的良好氛围,确定了“教学工作绩效在全校各单位年终考核中应充分体现”的方针,正式提出了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是全校的行为,必须建立教学工作齐抓共管机制,要借鉴学科建设及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经验去抓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工作。这些举措已经有力推动了今年我校的教学及质量工程建设工作的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2、参加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我校作为目前省内唯一一所教育部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也是省内目前唯一一所实施教育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且连续三年得到资助的高校,结合教育部CDIO教学模式改革工作,探索将“做中学”与“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参与热情空前,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并成为学校的品牌特色。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及2010年河北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
  3、建立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工作奖励机制通过建立高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工作奖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2006年,学校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在校内组织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上岗晋级以及评优奖励等工作中要更加注重教学工作业绩,体现教学与科研并重,确立了8种对等关系;学校自2007年开始实行“优教优酬”制度,对同一门课连续两次评教结果为“优秀”的教师给予10%~30%的工作量奖励。
  4、加强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本学期针对我校课程考试、实验教学、毕业设计、多媒体教学以及教材选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校先后出台了五个相应的教学管理实施意见。例如,实验教学的主要问题是开课随意性较大、质量监控难,我们确定的切入点和抓手为实验课表、签到签离表及实验成绩;对于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我们的切入点为成绩评定办法,抓手为随堂考成绩及毕业设计节点考核成绩,从而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考试“一卷定分”或“一答定分”等问题。
  本学期还进一步加强了教学过程管理及对教学文件执行情况的检查,严格执行教学质量闭环监控与管理,并对督查情况及时通报,要求有问题的单位限期整改。这些举措保证了教学质量稳中有升。
  5、注重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科研态度,把科研成果、方法和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方面,我们鼓励年轻教师参与科研工作,在科研工作中锻炼自己的专业知识,并将之转化到课堂教学之中;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求有丰富科研经验的教师上讲台为本科生讲课,指导本科生的创新实验或是参加科技竞赛。两方面共同促进,不断提升我校的本科教学水平,努力做到让科研反哺教学,让科研支撑教学,从而实现科研与育人的统一。
  6、构建和完善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为了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多年来,我校构建和完善以教学评价制、教学督导制、信息沟通制、领导听课制、学生参与制、专家决策制为平台的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监控,并通过改进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全面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今后燕山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重点1、高水平、标志性教学成果的培育与建设高水平教学成果是推动教学改革、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有力证明。学校要大力推广和应用已经取得的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成果,在校级教学研究与改革立项的基础上,做好省级以上教改项目的培育与推荐、申报工作,不断培育、总结、提炼和升华我们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全力争取获得公认的标志性教学成果,争取在下一轮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方面取得更好成绩。
  2、扩招后新建本科专业的评估和建设学校将组织人员对扩招后新增本科专业的教学现状、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及就业情况进行评估分析,为这些专业的未来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依据。
  3、师资队伍特别是工程型教师的培养与建设学校将实施教学名师培育工程,选拔校、省、国家级教学名师的培育人选,建立培育梯队,落实激励机制;继续加强对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施导师制、举办教学技能大赛、指导实验、到企业顶岗实习、参加教学研究项目、教学团队及科研团队、编写教材等,多渠道、多方式强化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有计划、有选择地安排专任教师、转专业教师、教辅及教学管理人员以多种形式参加进修和培训。
  以上是我对教学改革工作的思考和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