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让天空听见我们的微笑———记外国语学院阳光电台



阳光电台全体成员与外教一起办晚会


  18年来,秦皇岛的夜空总会在同一时间响起这样充满活力的声音:“YouardlistdningtothdSunnyRaeio,FM88.0fromYanshanUnivdrsity。您现在收听的是FM88.0燕山大学阳光电台。”
  在最青春的时节,他们因为共同的爱好与信仰聚集在这一片土地上,在这里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创属于自己的天堂。岁月流转,地点变迁,不变的是他们火热的激情与热忱。也许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听到他们的声音,但他们始终未曾停下前进的脚步。他们,就是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阳光电台的全部成员。同一个信仰连接你我他们是一群志同道合的盟友。这里,有儿时到处抱着收音机不放手而惹妈妈发脾气的赵新颖,有高中在校广播站广播、喜欢与他人分享思想的杨曜彰,有酷爱播音的刘晨……阳光电台把他们聚在了一起,在这个平台上他们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汲取营养。03级英语专业的张文英与其搭档张莹莹获得了“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三等奖,06级里仁英语专业张欣获得河北省世纪之星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电台中还有不少同学在国家级、省级英文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06级英语专业的赵新颖很佩服地说:“总觉得电台有人比我强,而且会有几个非常出色,所以自己也在不断地完善。”
  18年来,每一届成员都用自己的责任与热忱感染着下一届成员,他们的情谊也伴随着电台的成长越聚越浓烈。
  05级电气工程学院的冯丹,对播音设备极具钻研精神,他会收集大量的音乐和材料,他制作的片花质量非常高,有的富有历史沧桑感,有的活泼幽默。03级文法学院的白一,为了方便听众点歌,不断地跑联通和移动,成功联系了短信平台,为导播和听众的互动提供便利。05级电气工程学院的谢殿弘,做事严谨,十分注重细节,经常仔细检查组员的播音材料,会一点点调整麦克的远近。
  98级英语专业的张宇,现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最后悔的事就是刚入台时没有认真地准备,在最后关头才开始狂补,后来见其他成员都绞尽脑汁地精心准备,很受影响,于是他经常提前录制,甚至把几周的节目都录制出来。半个小时的节目要录很久,发现有瑕疵就全部重录,直到自己满意为止。98级英语专业的姜炼,现外国语学院办公室主任,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心里想着一定要把电台做好。也正因如此,才有了为电台四处奔走的98级谢芳,才有了毕业后依旧为电台默默奉献的姜炼,才有了辛苦跑外联的07级王明英。
  姜炼老师回忆当时在电台的情景时说,那就是一个大家庭,十几个人没有一个退出,大家感情很深。张宇老师也觉得电台在宿舍那段最艰苦的日子让他很开心,在那里,他的学长教他们如何做节目。一代代的责任感就这样延续下来,他们很少关注有多少人在收听电台。现在张宇老师也经常对电台成员说,越是没有人关注,越需要其成员高度的自律,一件事无论将来怎样都要做下去,那样就会有收获,这是一件很锻炼意志的事。18个春秋,我们未曾停下脚步在电台每个人都觉得有意义,也正因此他们始终在追求完美。不管置身什么环境,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地方,努力本身就是意义。
  为了电台的改进,每一届台员都付出了极大的艰辛,他们曾战斗在第二宿舍楼一间简陋的屋子;也曾在二教阶梯教室的嘈杂小夹层中录制节目;他们体验过红房子小隔间中的拥挤,在那里除去摆着的桌子外,只能贴着墙坐在小椅子上录音;他们也曾与广播站合用操场看台上的一间办公室。98级英语专业的谢芳为改善电台的条件一直在努力,承受巨大压力的她曾委屈地流泪,但擦干泪水后她又斗志昂扬地为电台奔走。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争取到了三教六楼的一间办公室,还添置了一批新的设备。
  在翻看电台十几年前的照片时,被当时的那份纯朴和朝气感染着。有这样一张已发黄的黑白照片:几个台员攀在三教楼顶电台的发射柱上,他们都张开双臂,头发和衣服在风中飞舞,衬着明朗的天空,他们的笑容那样灿烂,仿佛他们真的飞起来了,在天空中追寻自己的梦想。
  98级的姜炼老师凭着自己对计算机的狂热开创了导播组,从开始的一个人到几个人,他们为提高节目质量努力着。为寻找属于自己的特色,他们大胆地把录播改为直播,加大了对台员素质的要求。多年来,围绕服务听众的宗旨,电台不断调整节目板块和自身制度。为了让电台变得更强大,他们提出一个个大胆创新的提议,在尝试中或把自己驳倒或选择延续。正如张宇老师所说大家都在热血沸腾的年轻时代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可能收效甚微,但得到的锻炼是巨大的,更重要的是在努力的过程中能思考一些东西。
  现任台长的07级外国语学院王明英告诉笔者,每届台长都会对下届台长说:“一定会有一位台长出现,他会让全燕大、全秦皇岛、全高校联盟都听到阳光电台的声音。那个人也许不是你,但你至少要做到保全电台。”07级外国语学院的姚振兴在任台长时每次例会都会对台员讲:“你们要永远记住你们认为电台很神圣的那一刻,记住你被录取时的那份兴奋,并一直保留下来,融入每天的工作当中,始终保持那份激情,并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曾任台长的06级外国语学院的赵新颖告诉笔者,每个人都是为电台好,方法不一定正确,但它本身就是一个摸索的过程,问题在被发现被改正,它的制度也在日益完善。
  在电台的发展历程中,资金始终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历届台长都会竭尽全力地从学校和学院寻求支持,成员们为了克服资金难题也作出了不懈的努力。2000年,正值我校建校80周年,“考试虫”系列丛书的一家出版社在我校开设书展。电台成员在活动周利用每天的放学时间为出版社售书,从中赢取差额。所有的书都要从六楼搬上搬下。姜炼老师回忆说,每卖出一本书他们都会仔仔细细地记录下来。经过近半个月的辛苦付出,他们得到了五六百元的经费。对于经费问题,张宇老师却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对于电台来说资金不是最要的,重要的是用思想和创造力取代资金。
  18年来,时代在变,设备条件在变,人员在变,但电台成员的那份责任和狂热没变。他们执着于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并不断地从中汲取力量,无形之中便有了一种信仰,他慢慢持有了一种凝聚力,他不会因时间的流转而散失,这就是传承。爱的点滴交织天堂一个台员说:“幸福其实挺简单的,在这里就是幸福。”对电台的爱,成员之间的爱,编制了一个属于他们的天堂,他们累了会在这里找到慰藉,这就是家。
  08级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张婷婷现任导播组组长,她和所有成员一样觉得电台是家。“组长一点点教会了我,自己刚开始上节目时,组长在西区用收音机听,期间用飞信给她指出错误。很多学姐学长经常会发来短信提出自己的意见,他们在聊天过程中教给你东西。”09级机械工程学院的杨曜彰很有感触地说,大家一起去吃饭,选菜时都不是挑自己喜欢吃的,而是想着其他人爱吃什么。
  地板脏了,不知道是谁擦干净了;东西坏了,不知道是谁修好了。每一天暖人心的就是点点滴滴的温情。因为资金紧缺,他们就自己制作幕布上的贴字,自己写、自己着色,然后大家坐在地上剪下来往吹塑纸上贴,他们也觉得那是最快乐的事,因为大家心在一起。
  作为同班同学的姜炼老师和张宇老师让笔者很受感动。电台没有专门的指导老师,姜炼老师这么多年来一直在为电台默默地奉献着。他和台长交流思想,为电台出谋划策,为电台制作网站,尽心为电台改善条件,还帮电台审稿、排版、打印。从未有人要求他这样做,他回答道:“现在一直在负责阳光电台还是因为感情,只要我在这里一天这份感情就没有办法切断。只要你是电台一员,我们就有缘分。”经常为电台做培训的张宇老师这样说:“那是一份责任感,能帮我就尽量帮,其实我做的很少,姜炼老师对电台的感情很深,他是第二次招新才进去的。毕业后,他帮助电台进行了几次大的改革,他工作极具热情,我经常想,如果换一个社团还会不会有这样的人。”谈到这里姜炼老师恰巧走进办公室,把一本上海世博会的护照递到张宇老师手里还笑着说:“送你一份儿童节的礼物。”那份友情是那样自然,又是那样动人心弦。
  电台凝聚了所有成员的友谊,张宇老师回忆起大四时他们去上海找工作时的经历,在陌生的上海,他们找到了当时在上海的老台长,老台长打了几个电话就在上海召集了一大帮电台的老成员。他们都很关心电台的发展,大家像旧相识一般聊得很开心。他们可能素未谋面,只因电台台员这一共同的身份聚在一起不醉不归。
  因为电台是家,所以无论条件多么艰苦这里都是天堂,这个家是无形的,没有固定的地点,也没有固定的成员,有的只是不变的家的温情。因为听众,我们不曾孤单“广播本没有画面,但如果你微笑,天空可以听得见”,这是06级外国语学语的侯卫佳对新台员说的话。电台为听众而生,也许他们是躺在宿舍戴着耳机的学生,也许他们是奔驰在路上的司机,他们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聆听他们的声音,但他们知道听众始终与他们同行。
  09级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的刘晨主持每周六的中文节目,他的听众很多,两个小时的节目他能收到七八十条短信,有点歌的,也有很多其他有意思的短信。有人给他发短信说:“你发音太不标准了,赶紧换人吧。”刘晨说他当时很开心,因为知道有人一直在听。他会在广播中回复说:“有人发来短信说小晨发音不标准,小晨会继续努力改正的,希望大家理解小晨,继续支持小晨。”刘晨同时兼主播和导播,一个人在电台的屋子里,他觉得那是属于他的世界。
  06级外国语学院赵新颖告诉笔者,电台一直坚持办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有很多人在听。电台在门外设有一个意见箱,有一次接到一封信说:“我是电台的忠实听众,可是觉得最近电台的节目不如以前好了。”于是大家立即开会,虽然信中对电台提出了婉转的批评,但大家却很受鼓舞,“因为听众的批评就是对我们的支持,他们一直会关注你是不是进步了。我们为电台付出了爱与责任,我们在乎电台在听众心中的形象,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赵欣颖说。当时台里有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的一位名为“桂花”的学生,主持“阳光点点”点歌节目,幽默诙谐,听众经常通过短信同她交流,她有着自己的粉丝团。
  电台的宗旨就是为听众负责。09级机械工程的杨曜彰讲述了一件让他印象很深的事,“有一次电台电脑出了点小故障,听众点的歌无法正常播放,台长王明英大声下令,谁的手机有流量,用手机下,哪怕就为了一个听众也要给我下下来。”“阳光点点”点歌台每年都会为毕业生点歌,对每一位点歌的同学,他们都会回复:“谢谢您对阳光电台的关注与支持。”如果没有点歌成功他们会回复:“谢谢您对阳光电台的关注与支持,您的歌曲会在后续节目中播送,敬请收听。”他们希望这些很细微的事情让听众感觉电台是一个很暖心的节目。
  一个圣诞节,大家都没有出去玩,而是一大家人聚在电台温馨的小屋里,开心地聊天、唱歌、跳舞,做了一期很动人的节目。他们坚信哪怕只有一位听众,也要为他播音。那一天他们觉得,整个世界都在聆听他们的声音。
  阳光电台,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依然选择品味幸福;他们在这里放飞激情、追逐理想;他们为校园的夜空增添一抹异域的色彩;他们纵情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为之付出感情与汗水,为的只是让世界听见他们的声音。所有的台员在回首往事时,都会庆幸自己曾和一群盟友并肩战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