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提前量”把好“出口关”
——材料学院推行本科生“预答辩”上好毕业前“最后一课”
本报记者 张妍
“答辩很顺利,特别感谢苑世剑老师课题组的老师们为我们安排的预答辩,正式答辩时心里就更有底了!”7月7日下午,记者见到材料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凡晓波时,他已顺利结束了毕业答辩,并以高分获得了校级优秀论文。
和凡晓波一样,材料学院2010届的其他本科生也在这个美丽的7月顺利地完成了毕业答辩,以优异的成绩为大学生活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答辩过程的顺利、成绩的优异不仅源于同学们4年系统的专业学习,更得益于材料学院各课题组在正式答辩前给学生开的 “小灶”———各课题组通过预答辩,为学生正式答辩打好“提前量”,把好“出口关”,在确保学生顺利毕业的同时,也给学生上了毕业前的“最后一课”。
在硕士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中实行预答辩制度是各学科普遍的做法,而在全院本科生中推行预答辩制,在我校还不多见。其实,材料学院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高标准、严要求,已有多年的传统。材料学院教师承接的科研项目较多,绝大多数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都依托于科研项目,这为导师及时了解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和具体情况提供了方便。早在多年前,有的课题组就在组内尝试对本科生进行预答辩,目的就是通过课题组内老师和博士生、硕士生的共同参与,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把脉”。参与预答辩的老师和博士生、硕士生都属同一研究方向,因此对本科生论文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都可以随时给予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渐渐地,这种课题组内的预答辩形式得到了导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可,成为正式答辩前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几年来,材料学院各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在近几年教务处汇总的全校毕业设计论文检查材料中,记者看到,检查专家组的专家对材料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评价始终很高。检查专家组组长谢怀勤教授在反馈给教务处的毕业论文的意见中这样写道:“对毕业设计与论文工作重视、组织规范、严格要求,是材料学院多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学生总体论文的深度和广度都是较高的。”
7月6日下午,记者走进材料学院717会议室时,焊接系方洪渊教授正在对学生进行提问。看到正襟危坐的几位老师和在一旁准备答辩的学生,原以为是在进行毕业答辩。问了旁边的同学,记者才知道,原来正在进行的是方洪渊教授课题组内的预答辩。记者旁听了两位同学预答辩的全过程,发现大到课题研究的缺陷、实验结论的表述,小到PPT的制作、语言的规范性等,都是老师们提问的内容。只要发现了问题,老师们便“一追到底”,并一一提出了改进的方法。一个同学从自我陈述到回答完老师的提问,就用了整整40分钟。这个时间远远超过了正式答辩时每位同学可分配到的时间。
“很多课题组预答辩时,同一方向的导师都会参加,老师们对待本科生的态度一点也不逊色于对待硕士生和博士生。因为只有把住了本科这个出口,才能给学生继续读研或走上工作岗位打个好基础。”材料学院主管本科教学工作的副院长魏尊杰说。
与其说进行预答辩是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毕业,不如说预答辩是老师在学生毕业前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综合能力的全面训练和提升。凡晓波说:“导师苑世剑教授和课题组的何祝斌副教授在预答辩前给了我很重要的指导。何老师在预答辩的前几天专门给我讲了做PPT的要点、陈述时的技巧,预答后还帮我检查、修改了讲稿,所以我在正式答辩时就胸有成竹了。”
和凡晓波一同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的李飞选的是铸造方向,师从郭景杰教授。她说:“我觉得预答辩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方面老师会从陈述内容、语言组织和各种细节上给我们把关;另一方面是经过了预答辩在心理上得到了很大放松,正式答辩时就不会那么紧张了,过程也就比较顺利。”
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材料学院的每个本科毕业生都经过了各自课题组的把关。通过预答辩和正式答辩两个环节的考验,学生对所研究的课题内容做到了真正把握。不仅如此,很多毕业后将读研的同学还在预答辩时通过多位老师的共同把关和指点,发现了其课题中可进行继续深入研究的切入点和内容。“我们的大多数本科生的课题都是依托于导师课题组的科研项目,这样学生在本科毕业设计阶段就能接触学科前沿或热门领域问题,并利用高水平实验设备进行研究,可以获得一些有创新的实验结果,这样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大有益处。而答辩则是毕业论文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预答辩和正式答辩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对整个毕业设计和论文实验工作融会贯通,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魏尊杰教授说。
良好的导向和做法收获了硕果。在教务处毕业论文检查专家组专家的打分表中,对材料学院关于毕业设计答辩重视程度、院系制定的答辩评分标准、组织领导情况、论文评阅工作、答辩组织实施情况、答辩委员会成员、论文撰写规范等7项关于答辩检查指标给出的意见均为A。多位专家对材料学院学生论文的整体水平和质量给出了十分满意的评价意见。
通过预答辩,材料学院的老师们给毕业生上了毕业前的“最后一课”。也许,这“最后一课”,不仅意味着老师们为毕业生顺利通过毕业答辩、完成学业打好了 “提前量”,把好了“出口关”,也是老师们送给所有毕业生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