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建创优工程特色之二
以哈军工文化园建设为载体系统构建特色文化育人环境(下)
三是建设具有工程大学特色的文化网络展示平台拓展文化育人空间,构建育人的网络文化环境。学校建设了国防教育网站,开设了纪念抗日战争六十周年、庆祝海军建军六十周年、多彩军营、国防影视等18个专题专栏,通过展现军威国威、传播军政要闻、开设军事课堂,营造浓厚的网络国防教育氛围,开展具有工程大学特色的网络国防教育和军工文化教育,进一步增强广大学生服务国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坚定广大学生建设国防的理想和信念。目前,各类国防教育文章已达3000余篇,总阅读量超过270万人次。2008年,学校还建设了“三海一核”专题网站,展示学校在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和核能应用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优势资源,解析国家海防、能源方面的热点、焦点问题,提高广大学生主动为“三海一核”等国家战略性需求领域服务的热情和激情。2009年,该网站以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入选中国大学生在线十佳网站。学校还建设了人文教育主题网站,拓展“海核”特色鲜明的网络文化空间,开设了名师学者、菁英学子、科技赛场、工学讲坛等栏目,设立了感动校园、海军节、创新之路等300多个各类专题,充分展示了学校在“三海一核”等领域培养的杰出人才、取得的重要成果和做出的突出贡献。这些专题网站的内容与哈军工文化园内的船海特色文化相互呼应,每当学生置身于工学网,就会被其浓浓的特色文化氛围所感染,广大学生愿意在这一网络环境里畅游,品味和感受这一网络新空间的特色文化。
(4)以开展文化活动和文化赛事作为哈军工文化园运行的重要抓手,构建育人的行为文化环境。文化活动和文化赛事在文化环境中处于中坚地位,是特色文化环境建设的核心。学校党委坚持以开展文化活动和文化赛事作为哈军工文化园建设的重要抓手,将开展具有国防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文化赛事同构建育人环境结合起来,将开展诚信教育、文明教育活动与科技创新赛事同构建育人环境结合起来,将开展体现军工特色的文化活动与文化赛事同构建育人环境结合起来,实现了文化活动和文化赛事的蓬勃开展同校园行为文化育人环境的构建相统一。
一是广泛开展具有国防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文化赛事,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构建育人的行为文化环境。自哈军工以来,学校的发展始终与国防紧紧联系在一起,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是学校的一贯传统。学校结合办学特色,加强学生国防教育,专门安排那些为国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教授就学校学科专业的国防特色、在国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国防工业服务做出的重大贡献对新生进行入学专业教育;在学生的《形势与政策》课中开设“增强海洋观念、捍卫蓝色国土”专题,系统讲解我国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的发展现状及学校肩负的历史使命。在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学校把每年9月确定为“国防教育月”,集中开展“心系国防、建设国防”系列活动,建立起了以国防教育为切入点的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通过邀请部队领导、国防系统专家、校内著名专家等作国防专题报告,举办国防科技作品设计、国防知识、国防演讲、国防征文等竞赛和军事定向赛、无线电测向赛等活动,举行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展播,组织学生参观哈飞、731部队遗址、东北烈士纪念馆、烈士陵园,擦洗烈士纪念碑、举行国防日升旗仪式以及纪念“一二九”文艺汇演、“读经典”、“诵经典”、“唱红歌”等文化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国防观念,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这些国防特色鲜明的、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始终贯穿以“海防”为特色的校园文化价值观,广大学生在参与这些文化活动与文化赛事的过程中,会受到船海特色鲜明的国防文化的深刻影响,进而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自觉遵循和践行这一价值观。
二是广泛开展诚信教育、文明教育活动与科技创新赛事,把学风建设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相结合,构建育人的行为文化环境。学校十分重视学生诚信素质、文明素质与创新素质的培养,把学风建设作为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广泛开展诚信教育、文明教育活动与科技创新赛事,引导广大学生牢固树立“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良好学风。近年来,学校在开展诚信活动、树立诚信意识、完善诚信档案、建设诚信文化、构建诚信评价与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实践与探索。目前,诚信教育已做到经常化、规范化,学校把每年4月确定为“诚信教育月”,集中开展以“信赖源自诚信,诚信创造未来”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为学生建立诚信档案、组织诚信讨论、开设诚信讲座、开展诚信签名、举办诚信主题团日与主题征文、组织诚信教育图片展与诚信宣誓、宣传诚信典型等活动,学生的诚信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诚信素质得到明显提升,诚信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诚信为人、诚信做事”的良好风气基本形成。学校还把每年5月确定为“校园文明月”,以美化校园环境、净化校园风气为重点,广泛开展“为老师倒杯水”、清除小广告、文明礼仪漫画展、图书漂流以及校园文明演讲比赛、寝室美化大赛等活动,形成了清新、高雅的校园风尚与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这些文明教育、诚信教育活动,始终贯穿以“学风”为重点的校园文化价值观,文化的育人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成为构建行为文化育人环境的重要抓手。通过诚信教育、文明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学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考试违纪率大幅度降低,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上升,学生贷款还贷率全省最高。同时,学校还以阳光论坛、启航讲坛、科创沙龙、船海揭秘等系列品牌活动为载体,邀请知名学者、校友等来校作学术、科技、文化报告;每年在启航中心举办“五四杯”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及作品展览,在军工操场开展航空模型竞赛、在济海湾开展航海模型竞赛、船舶物设计与水利竞赛等科技创新竞赛及近百项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广大学生积极践行以“工学”为境界的校园文化价值观,对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素质,牢固树立“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学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是广泛开展体现军工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文化赛事,把军工文化建设与践行校园文化价值观相结合,构建育人的行为文化环境。为了进一步弘扬“国家利益至上、竭诚服务国防”的军工文化价值观,更加深入地宣传“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更加丰富地展示我校哈军工文化的建设成果,更加自觉地践行我校的校园文化价值观,学校把每年10月确定为“军工文化月”,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军工文化活动和文化赛事。每年组织一次新生唱校歌合唱比赛、毕业生唱校歌文艺演出、校史知识竞赛、“为工程大学喝彩”主题演讲比赛、“我心中的母校”主题征文比赛、弘扬军工文化专题文艺演出,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师生员工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追求;经常组织哈军工优良传统研讨会、座谈会,以增强哈军工文化对学生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经常组织开展哈军工校友报告会、哈军工纪录片与影视展播,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与陈赓院长展厅,举办“哈军工———哈工程”院士展、科技成果展等活动,以增强学生对学校历史文化与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力量;每年集中面向毕业生组织重点军工企业推介会,以增强毕业生服务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意识,提升军工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组织建立学生讲解队,负责学校校史展厅、陈赓院长展厅、船舶博物馆、十大名船展等展馆的讲解工作,以广泛宣传哈军工历史、传扬哈军工文化;组织学生社团“青柠檬话剧社”编演主题话剧《奔流》,以哈军工学员谭国玉为原型,塑造了刻苦勤奋、顽强拼搏、夺取学习最后胜利的优秀学子形象,以引导广大学生传扬哈军工精神,树立良好学风;组织学生社团“校友驿站”策划展出“哈军工图片展”、“鹿鸣文学社”开展“读《哈军工传》”等活动,详细介绍哈军工各个历史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以帮助广大学生了解哈军工历史,传承哈军工文化。这些特色鲜明的系列军工文化教育活动,始终贯穿以“忠诚”为灵魂的校园文化价值观,广大学生在参与这些文化活动和文化赛事的过程中,会受到哈军工历史的不断洗礼与哈军工文化的不断熏陶,进而促进这一文化价值观的广泛传播,增强践行这一文化价值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 文化育人环境建设的水平与成效虽然文化育人环境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建设成效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达到的,但是,多年来,学校党委始终如一地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把文化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来抓,以哈军工文化园建设为载体,充分利用哈军工的文化资源,以精神文化育人环境、物质文化育人环境、网络文化育人环境和行为文化育人环境为重点进行特色文化育人环境的系统构建,实现了特色文化载体建设与特色文化育人环境构建的统一,初步打造了“哈军工文化园”这一特色品牌,特色文化的育人效果逐步显现,哈军工文化园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1)文化育人环境成为特色品牌。多年来,学校以哈军工文化园建设为载体,生动再现了哈军工建设和发展的辉煌历史,彰显了哈军工文化在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展示了工程大学特色文化对哈军工传统的继承、弘扬和创新。
2007年12月,哈军工文化园经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批准,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7月,哈军工文化园通过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的评估验收,成为首批22个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之一。在2009年10月召开的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我校作为唯一既是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建设经验交流单位,又是军工文化建设工作的大会发言单位,在会上作了《传扬哈军工价值体系,推动文化型校园建设,着力培养“可靠顶用”的行业精英人才》的大会发言和《传扬哈军工价值体系,系统打造哈军工文化园,进一步提升军工院校文化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的经验交流。以哈军工文化园建设为载体,系统构建特色文化育人环境,在部属高校中打造了一张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的文化名片。目前,哈军工文化园已被哈尔滨市委列为每年“牵手逛新城”大型参观活动的组成部分,成为加强省内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军工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基地。
(2)文化环境建设育人成果明显。多年来,学校以哈军工文化园建设为载体,广泛开展贯穿哈军工文化和工程大学文化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文化赛事,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向文化型校园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广大师生员工的文化认同感明显增强,哈军工成为学生最骄傲的光荣历史,哈军工传统成为学生最自豪的文化基因,哈军工精神成为学生最崇高的价值追求。
通过将校园文化价值观固化于制、外化于形,进而内化于心,为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可靠顶用”的行业精英人才。2006年以来,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领域有5篇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或提名,占该学科全部优博或提名论文的50%,居全国高校第一;我校学生在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国际、国内各类竞赛中摘金夺银、捷报频传,每年获得各类奖励150余项,每年获奖超过1000人次;涌现出了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陈东良、季宝峰、夏振涛、毕升,“全国优秀学生干部”黄雪雁、储定慧,“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黄雪雁、张乾坤,“全国自强之星优秀大学生”提名奖获得者龙艳丽、曲志昱、赵慧、韩继韬等优秀学生典型。在哈军工精神与文化的鼓舞和激励下,在工程大学特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我校毕业生牢固树立服务国防的价值取向、献身海防的理想信念,积极主动选择到国防工业系统就业,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就业。2006年以来,到国防系统就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超过40%和45%,提前两年完成了向国防系统输送毕业生的任务。目前,已向国防工业系统输送毕业生6485人,占“十一五”期间总任务的161%。自哈船院以来,学校有超过300名毕业生在我国船舶工业系统的140多家单位担任领导职务,部门领导和技术骨干近1000名;在中物院、大亚湾和秦山核电站的管理和技术骨干中有我校毕业生近100人,“可靠顶用”成为用人单位对工程大学毕业生的赞誉。
(3)文化环境建设产生广泛影响。多年来,学校以哈军工文化园建设为载体,广泛传播哈军工文化和工程大学文化,学校文化对广大师生、校友的教育、引导、凝聚和激励作用不断增强,哈军工文化园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哈军工文化园对外开放的力度和广度不断增强。
学校将哈军工文化园分为“军工操场”、“启航中心”、“军工纪念馆”3个游览区进行对外开放,除春节等重大节日外,实行全天开放,周六、周日实行预约开放。学校每年承办的哈尔滨市高考咨询大会、招生咨询校园开放日有数万人来校咨询的同时参观园内设施;每年哈尔滨市委宣传部组织的“牵手逛新城”活动,集中来校参观的市民1000多人;2009年2月,参加第24届大冬会体育科学大会的300余名中外代表和2010年2月参加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球总决赛的近800名中外来宾在参观哈军工文化园后,都对学校文化环境表示赞许。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有省内中小学生、市民及社会游客、新生及家长等5万人次来园参观,参观者对哈军工文化园及其校园文化环境都给予了很高评价。在参观人群中,有工信部、教育部、原国防科工委和省市有关领导,他们对“哈军工文化园”的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2006年,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哈军工校友徐才厚上将来校视察期间,亲自为陈赓院长铜像敬献了花篮。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原哈尔滨市委书记杜宇新在来园参观后说:“哈军工文化园的建设,对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起到了积极作用!”迄今,新华网、光明网、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中国军工报、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日报、黑龙江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等40多家国家级媒体和省内媒体曾对哈军工文化园的建设成果、教育活动及其对外开放情况给予报道。
以哈军工文化园建设为载体,系统构建特色文化育人环境,体现了学校党委坚持把育人作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把文化育人环境建设作为实施党建创优工程的重要抓手并形成了特色,为培养“可靠顶用”的行业精英人才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在今后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中,学校党委将继续坚持这一特色,为提升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