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何文娟:美国课堂上的中国师范生



  何文娟:文学院2007级免费师范生,2010年上半年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附属学
  院巴纳德文理学院学习,是我校第一位交换
  留学的免费师范生。


  从做出决定的那一刻起,我就不再动摇了,哪怕遇到再多的困难,我也会为了最初的梦想而勇往直前。
  ■身为一名师范生,你成功申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交换生项目,周围的人有何反应?你为什么选择这所学校?
  何文娟:几乎每一个听到我申请交换生的同学都会惊呼,“你不是师范生吗?师范生怎么可以出国呢?”我会微笑着告诉他们,没有任何一条规定禁止师范生在大学四年期间申请交换生。去年九月初,在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网站上看到更新后的交换生项目,其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的春季项目让我欣喜若狂。
  巴纳德学院创建于1889年,是哥伦比亚大学附属的四个本科生学院之一。它是世界著名的女子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共享教学、图书馆等资源,学士学位由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学院的教师—学生比例大致为1:7,充足的教师资源充分保证了教学和服务质量。我参加的是春季VISP项 目 (VISITING INTERNATIONALSTUDENTPROGRAM),享受和正规巴纳德学生同等的待遇,同行的交换生还有来自韩国、丹麦以及意大利等国家的,总计四十余人。
  ■申请过程顺利吗?
  何文娟:其间遇到了很多问题。向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提交申请材料后,又经过一轮面试,两个星期后我得到了国际处的 “绿色通行证”,以为之后的手续便水到渠成了。然而,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期末考试和美国开学时间冲突。本来想延迟几天入学应当没有问题,可对方学校的答复相当干脆利落:“Noway”。当时心里很挣扎,一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感笼罩着我,一时间难以权衡利弊得失。我自问:面对未知的事情,为什么我却如此苛求一个确定的结果呢?如果我不迈出这一步,又怎么知道是得是失呢?我突然觉得自己的迟疑实在可笑。从做出决定的那一刻起,我就不再动摇了,哪怕遇到再多的困难,我也会为了最初的梦想而勇往直前。
  有两个月的时间是为了办理各种证明材料而忙碌。办理签证那天,美国签证大厅里至少有两百多人在排队,人头攒动。当面试官微笑着抽出一张粉红纸片的时候,我预知自己通过了,心中一阵狂喜,像是中了六合彩!之后就剩下买机票和转学籍手续了,虽然也经历了不少波折,但是我鼓励自己,只要坚持到底,问题终将解决。
  有很多感动的时刻令我久久不能忘怀,当好友从凛冽寒风中狂奔而来,把买机票的银行卡送到我手中;当世界上最可爱的蛋糕,闪着烛光出现在临行前的夜晚;当我坐在机场大巴上,从彩信中看到那张来不及送出的满是字迹的卡片……他们让我坚信: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就是带着这些温暖而美好的瞬间,我在千里之外开启了一段崭新的旅程。
  时间的短暂让我倍加珍惜在这里的每一天,每一堂课,每一次思考。我告诉自己,既然时间不可复制,就要充分享受此刻的价值。
  ■中美两国的教育体制有很大差别,你在美国学习压力大吗?你是如何克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
  何文娟:学校地处纽约曼哈顿的百老汇路上。纽约著名的百老汇、华尔街、帝国大厦、格林威治村、联合国总部等名胜和地标建筑都集中在曼哈顿岛。我把周末的大部分时间都贡献给了博物馆,参观了四次大都会博物馆依然意犹未尽。
  在曼哈顿的大街小巷,我用相机记录别致的建筑,流动的霓虹,迷离的雪夜……我向远方的亲人朋友展示新鲜的美国生活,照片里的人永远挂着灿烂的笑脸,照片里的风景诉说着大都会的精彩。可是,巨大的压力与寂寞,却是别人无法看到,无法体会的。
  首要的压力来自语言障碍和学业负担。当第一周领到各门课的教学大纲时,几乎觉得天旋地暗———绝对没有任何一门课的阅读和论文量可以达到轻松挣学分的目的!以我选的“In鄄troductiontoAmericanStudies”为例,虽然只是一门入门级的美国文化研究课,一个星期只上三个学时,但是每周都有读不完的阅读材料,周二晚上必须参加美国电影观赏,周四傍晚务必参加一个小时的讨论,并网上提交讨论心得,这些和三篇论文、期末考试一起计入最终考核。终于明白指导教师极力劝我少选课的良苦用心。
  刚到美国的时候,因为语言障碍,很长时间都无法真正融入课堂的讨论之中。基于对阅读材料的熟悉,哥大学生课堂反应极快,语速常如连珠炮弹,让我措手不及。当我试图听懂讨论的核心内容时,讨论很可能已经转移到了另一个话题上。大多数时候,我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着不断升级的讨论而难以参与其中,心中的煎熬可想而知。课后,美国学生几个小时就能读完的材料,我可能读了一天还是有许多困惑难解的地方,特别是涉及到文化和宗教的背景知识。同样地,要想完成一篇essay,中国留学生必须付出几倍的时间和精力。
  ■全新的环境也意味着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的呢?
  何文娟:首先在文化观念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与中国人相比,美国人的思维是直线式的,很少绕着弯子去表达自己的诉求或意见。当然,还有很多性别文化、饮食文化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例如,美国人打招呼时喜欢问对方最近过得怎么样了,我一听这问题就来劲了,把自己的cultureshock一溜地说出来。后来,室友告诉我,一般情况只要回答“我很好”就足够了。可以说,在这里的每一天都经受着不一样的cultureshock,虽然常为此而遭遇尴尬和烦恼,但从中能够了解到许多不会写进教科书里的美国文化甚至世界文化。
  其次,相信大多数中国留学生都承受着一定的经济压力。刚到这里的两个星期,只要一看到美元,就难以克制地飞速换算成人民币,在超市进进出出,却常常空手而归。大年初一刚好是周末,和几个中国同学一块“杀”去中国城,每个人都买了四大袋中国食物,凯旋而归。我们以前都从来没有在意过面条的价格,现在却为了买到便宜的中国面条而沾沾自喜。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你在学业上的收获大吗?
  何文娟:一个学期的时间相当短暂,似乎刚刚适应并享受美国大学的学习强度和上课节奏,课程就已经接近尾声了。时间的短暂让我倍加珍惜在这里的每一天,每一堂课,每一次思考。我告诉自己,既然时间不可复制,就要让自己充分享受此刻的价值。我的收获很大。首先是英语能力提高了,尤其是写作能力。接二连三的论文写作几乎让人没有喘息的机会,不过每完成一篇读书报告或是论文,都让人充满了成就感。其次,我选修的课程多为与美国文化紧密相关的课程。除了我对文化研究方面的浓厚兴趣外,还因为美国教授讲述自己国家的社会文化与中国教授讲述美国文化是有很大差异的。通过这些课程,我对美国历史及其当代的社会文化有了全新的了解,包括美国人的历史观、家庭观、战争观以及女性观等等。比较遗憾的是,由于教育课程主要面向研究生,而比较文学课难度太大,除了一门散文写作外,我并没有选择其他与教育或文学相关的课程。
  只有老师站得更高,学生才能望得更远,希望我的学生拥有一颗不会被地域和现况所局限的心,大胆放飞青春的梦想,追寻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你终于回到了祖国,回到师大,感受如何?对未来有什么设想?
  何文娟:以前一直认为那些思乡题材的散文多为煽情之作,这次出国总算体验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甘苦了。蓦然发现,实际上自己的心魂一直是和千里之外的祖国紧紧牵在一起的。
  下个学期,我就要在南宁市的一所中学开始教学实习了,这将会成为我教师生涯的起点。一方面,我错过了本学期开设的语文教育学等教师教育课程,只能通过自学以及与同学交流的方式,尽可能地弥补这些知识缺陷;另一方面,我正在整理各种留学资料,包括一些教育随笔和旅美游记等,借此机会可以对某些教育差异和文化现象做进一步的思考。在广西,拥有留学经历的语文教师并不多,而我希望自己可以给学生带来崭新的国际视野,和他们讲述那些曾经发生在哥大、在纽约、在美国东西海岸的留学故事和旅行见闻。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环境开阔了我的教育视野,给予了我很多从未拥有甚至从未想到过的东西。只有老师站得更高,学生才能望得更远,希望我的学生拥有一颗不会被地域和现况所局限的心,大胆放飞青春的梦想,追寻人生的另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