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沉思与拷问——写在纪念建党89周年
翻开中国近代史,几多沧桑,几多磨难,几多屈辱,几多抗争。160多年前,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撞开了古老中国沉重的大门,从此,在这片美丽的国土上,财富任人掠夺,文化任人摧残,人民任人宰割。面对山河破碎,国将不国的现实,多少爱国志士梦寝难安。
从风雨如磐的嘉兴南湖启程,一个创始时仅有50余名党员的政党,带领着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冲破重重难关,前赴后继,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那洒满鲜血的路上,一个个脚印记载着多少风雨与沧桑,才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在中国共产党89周年华诞之际,重温党的光荣历史,讴歌党的光辉业绩。我们看到了柳绿花红,金菊含芳,人民生活富裕安康,一个和谐社会的春天洒满阳光……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崛起在世界的东方。
回顾我党历史,我们总是不难想起苏联,1991年,拥有93年历史的苏联共产党宣布解散,具有74年历史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顷刻瓦解,令全世界震惊,成为20世纪社会主义史上难解的“历史之谜”。“葬送说”、“和平演变说”、“民族矛盾说”、“上层自决说”、“经济没搞好说”、“斯大林模式说”、“错误路线说”、“意识形态说”、“抛弃说”、“历史合力说”、“人心不足说”,林林总总,但体制僵化、经济衰退,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领导人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腐败导致党衰国亡,特权导致贪污腐败盛行,官僚特权阶层与亲西方的社会精英同流合污,俄罗斯民族同其他民族之间的矛盾,加盟共和国内民族之间的矛盾,国内各类矛盾积聚,成为苏联解体原因之一。当苏联解体时,没有苏共党员和民众提出任何异议,人们平静地接受了这一现实,这不能不说是个悲剧。认真总结其历史教训,搞清楚它失败的真正原因,能为我们今天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提供不少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诠释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创建学习型政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作为基层党组织如何理解和贯彻中央精神,把文件精神落到实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是建立健全制度,切实解决党组织、党建工作责任意识不够强的问题,定期有效地开展组织生活。
二是创新活动载体,凝聚人心,切实解决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太明显的问题。要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就必须得注重研究和把握工作规律,紧密结合实际,精心设计活动载体,积极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
“倡导一种精神”,就是要在教师中宣传、倡导主旋律,首先要有一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这正是教师职业最应当倡导的一种精神。发自内心关爱学生,尽职尽责地完成工作。严谨治学,拒绝浮躁,沉得下来,钻得进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做一名具有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人民满意的教师,以实际行动带动全体教师,做践行高尚师德的楷模、科技创新的先锋和服务社会的模范。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用爱和责任办好教育。坚持每次上课都清新整洁、仪表端庄,注重讲课效果,力求引人入胜,用深厚的文化底蕴、超大的信息含量吸引学生。
“依靠两个方面”,紧紧依靠和发挥教师、学生党员和支部的积极性和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开展系列经常性的基层党组织活动,加强党员党性修养,提高党性意识,团结广大党员,增强党员的归属感。
“架构多形式活动平台”,通过党的基础知识讲座、党员爱心捐助、师生“心连心、悄悄话”、重温誓言、党员在身边、唱支山歌给党听、“红星闪耀,党在我心”主题党日、“七一”致党员一封慰问信、读书等活动,提高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创建和谐团队。细小的事情上体现了一种精神,如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支部看到我院两位干事,一位在家休产假,另一位也有身孕,工作多,压力大,主动提出帮助干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打扫办公室。青年党员刘洋经常默默无闻地帮助干事干活值班、打扫。在学科建设上,申报硕士点,党员同志更是加班加点,经常工作到深夜,毫无怨言。张爽义务教家乡的孩子学习外语的事迹感动了身边的同学,假期好几位同学一起去支教,张爽同学也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党建团日活动持续五年,改变以往党支部活动的固有模式,进行一次新的尝试,把教学活动与学生思想教育活动结合,并且把学生所学的计算机技术作为新鲜血液纳入活动中来,充分展示了富有特色的党日活动。通过一系列带有计算机特色的活动,使每位同学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并且更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党的认识。
党的建设是党取得伟大成就的三大法宝之一,善于宣传和发动群众,开展思想工作是我党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现实中,很多人认为党的活动是形式主义,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对此嗤之以鼻,但我们就是要通过这样一种积极向上的形式,宣扬主旋律,加强党的建设,凝聚力量,分享准备过程的喜悦,使大家精神上受到洗礼,哪怕是那一刻的震撼和激动,也好于长期的麻木不仁。在此特别感谢郝中华副书记、纪委王时刚书记、组织部、宣传部、团委、学生工作处等党群部门的领导,每次都亲临参加,使我们倍受鼓舞。
梁启超先生说得好,国家的未来靠年轻一代,居安思危,对青年一代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将决定未来国家、民族的走向。
21世纪初叶,中华民族站在了文化复兴的转折点。就国内形势而言,需要从传统文化汲取理想、价值和道德资源,为民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目标、动力和凝聚力。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应把文化理念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继承传统,博采众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往开来,确立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理想、价值、道德,培养有正确荣辱观念的新一代大学生,再铸中华千年礼仪之邦的盛世风采!
当青年学子满怀着憧憬与理想,迈进了大学的校园,进行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段征程的时候,当世上所有的父亲和母亲把全部的梦想和家庭的厚望寄托给我们的时候,我们要深刻的反思和反省自己的思想、人生和行为,教书育人很少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更多的是在平平淡淡之中,言谈举止之间,就像春雨入泥,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融入人的生命和灵魂,逐渐形成人的品格和德性。我们是财经院校,更要注重和加强道德规范教育,不能培养财富的巨人、文明的矮子。在道德的天平上面对灵魂的拷问我们处之泰然,我们可以清贫,但师德不能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