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让标枪带我飞翔


  夜,喧闹的校园已归于宁静。星星眨巴着眼睛瞅着已沉沉睡去的东操场:一段跑道蜿蜒曲折,那个艰辛跋涉的身影暂时远去;一副杠铃沉默不语,横杠上残留的镁粉仍提醒着汗水和艰辛;一杆标枪笔直伫立,瘦削的形态下却有它飞向最远方的雄心。安静的世界,那个执著辛苦的她,终于放下满身疲惫,沉沉睡去。
  ◆一杆标枪:“它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她叫陈晓艳,是我校文学院200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2009~2010年度“情动河大”优秀学子评选活动中,她手持标枪艰苦训练的身影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助跑、加速、投掷,那杆六百多克重,两、三米长的标枪在空中划出弧线,稳稳落地。看似流畅的过程,背后却掩藏着她不甚平坦的标枪记忆。
  晓艳是从初三接触标枪运动的,最初只因对那杆细细的铝合金棒并不畏惧,小小的手便将它牢牢握起。未曾想到,这一握,竟已是九年的风风雨雨。自从来到河大,四年来只有她一个人在练习标枪专项,器材室里的四杆标枪都归她保管使用。“标枪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不能舍弃。”晓艳说。
  ◆两种身份:“我首先是一名学生,然后才是运动员。”
◆天还未破晓,舍友们仍沉醉在梦乡中,广场上还没有出现国旗班的身影。这时,晓艳已经迅速地起床,一天的生活开始了。
  早五点,晨练时间,技术和素质训练是每天的必修课题。立定跳远、仰卧起坐、模拟投掷,春夏秋冬从未间断。早七点,训练结束,晓艳匆匆赶回宿舍换下衣服,随便买了早点便往教室赶去。作为体育生,繁重的训练任务让他们的课程安排很紧,较少的时间内要掌握与其他本科生同量的课程内容,这对基础相对薄弱的他们来说是难上加难。“老师们都很理解我们,比如说教古代汉语的张老师把手机号留给我们,任何疑难问题都可以随时请教。”下午三点,训练准时开始。周一、三、五在新校区练习标枪专项,周二、四、六在老校区进行力量练习。晚上没课的时候,晓艳通常会在宿舍看书“充电”。
  “我都已经习惯了,要是哪天不训练了,反而心里空空的。这样的大学生活,挺快乐的!”晓艳笑着说。当学生与运动员的身份交错重叠,充实和艰辛映出了这个女孩永不言败的坚强。
  ◆三位恩师:用大爱铺就成长之路
◆那季秋天,还是小学生的晓艳在县运动会的赛场上尽情奔跑,赛程结束,当她独自在场边抹着汗水时,一个中年男子朝她走去,很关切地问起她的比赛情况。运动会结束不久,这位中年男子出现在晓艳家,对她的父母说:“小姑娘身体条件不错,您就放心地把她交给我吧。”从此以后,爱跑爱跳的晓艳,开启了自己的体育生涯。这名中年男子就是晓艳的第一位“伯乐”恩师———穆童。
  “老哥,以后艳子就是我的闺女,你放心,孩子在我这一定不会受委屈。”父亲的病榻边,一位老师许下这样郑重的誓言。他就是晓艳的高中老师韩磊。那时,父亲患了重病,瘫痪在床不能自理,有着三个孩子的家举步维艰,晓艳多次想到了辍学。韩磊一个人承担了晓艳从高二到复读那年的全部生活费,用无声的爱为她铺设了通往大学的金色大道。
  初到河大的那个10月,晓艳在一次国内田径锦标赛中发挥失常,悲伤异常的她觉得自己以后可能要脱离体育道路了。但这时,命运把她领到了她的第三位恩师———牛辉面前。他既是辅导员,又是教练;他为了给队员们补充营养,曾自费给他们买牛奶;他在父母生病时,郑州中牟开封三地不停奔波却未曾落下一次训练;他曾为了给晓艳改一级运动员证明上写错的名字往郑州跑了十次。“牛老师变黑了,头发也白了,都是因为我们。”晓艳动情地说。
◆四年大学:“遇见河大是我一生的幸运。”
◆虽然晓艳就要毕业了,但被保送到本校体育学院读研的她因为还可以继续留在母校而备感幸运。四年大学,已成了她人生不可磨灭的印记。
  标枪,在田赛投掷类项目中对运动员综合素质的要求几乎是最高的,竞技成绩极易下滑。晓艳说,她练标枪九年了,每一步助跑的步长和投掷瞬间的力度,有时仍会掌握不好。但四年来,在河大接受的专业体育训练,让她的成绩稳步提升。在2007年全国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上,她获得了女子甲组标枪第四名的好成绩;2008年,她又在河南省第十五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中,斩获女子丁组第一名,并打破了河南省大学生女子标枪最高纪录。
  伴随着紧张的训练,晓艳的专业学习从未落下。2007年以来她接连获得“河南大学一等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三好学生”等荣誉。训练学习同样优秀,这个女孩的大学四年,时刻都上演着文学的沉静和体育的动感相互交融的精彩。
  ◆五个夏天:同样的炎热不同的悲欢
◆2006年夏天,晓艳收到了河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并通过绿色通道申请助学贷款踏入了河大的校门。从那以后,40摄氏度的塑胶跑道、第n次湿透的衣服、被晒得火辣辣的生疼的脸颊,几乎是她关于夏天所有的记忆。
  为了保持运动成绩,像晓艳这样的体育生是没有正规暑假的。从2007到2009年,她每个暑假只有一周的假期,其余时间全在学校坚持训练。七、八月份的河大炎热空旷,和晓艳一同留下的四十多个体育生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和孤独。
  2008年暑假,晓艳由于吃了不卫生的食物而轻微食物中毒,再加上高烧,那段时间晓艳过得格外艰难。寝室空空荡荡,头晕脑胀的她只能强撑着爬起来去诊所看病。平日的苦和累,随病痛一齐涌上心头,牵出流个不停的眼泪。“每年这个时候都是最难的,但为了保持良好的运动状态,我们谁都不可能放弃。”
  晓艳说,今年暑假她还要参加在武汉举办的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但终于有一个较长的假期可以回家好好看看了。说到这,她的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
  谈到未来,晓艳说她想做老师,找一所高中,一边带体育课,一边训练属于自己的运动队。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普照大地,染红了万物,染红了晓艳的脸颊,也染红了她仍将坚持下去、精彩下去的体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