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建创优工程特色之二
以哈军工文化园建设为载体系统构建特色文化育人环境(上)
哈尔滨工程大学是一所有着光荣历史传统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大学,其光荣传统与文化积淀始源于前身哈军工。哈军工办学13年间,不仅创造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也形成了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哈军工文化。哈军工文化作为工程大学文化的根基,始终鼓舞和鞭策着工程大学人在为国防科技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办人民满意大学的征程中不断前行。作为哈军工的后继者之一,作为在国家“三海一核”战略性领域肩负着重要使命的高校,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刻理解高校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上的历史责任,学校党委深刻认识到: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抓住了,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就抓住了要害、抓到了点子上,就能产生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文化环境的熏陶和感染在人才培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必须始终站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使命高度,把文化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抓实抓好;哈军工为后继者留下了宝贵的物质遗存与精神遗存,必须充分利用哈军工的文化资源,系统构建育人的文化环境。
为此,学校党委做出了在哈军工原址建设哈军工文化园的重要决策,并以哈军工文化园建设为载体,投入大量的精力、人力和财力,系统构建特色鲜明的文化育人环境。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党建创优工程实施以来的系统构建,哈军工文化园现已初步形成历史景观区、文化景观区、船海特色区和哈军工纪念馆的“三区一馆”格局。置身于哈军工文化园,传扬哈军工文化与体现工程大学特色的理念标识会不断冲击师生的思想、视觉标识会不断映入眼帘、听觉标识与文化故事会时常传入耳边;走进展示哈军工历史与办学成就、体现工程大学办学特色的文化场馆,师生会一次次受到震撼;站在一处处反映历史传统与办学特色的文化景观前,服务国防现代化的使命感、责任感会油然而生;贯穿哈军工与工程大学文化价值观的文化活动与文化赛事,会不断荡涤师生的心灵、陶冶师生的情操。这就是利用哈军工历史文化资源系统构建的特色文化育人环境,它不断地熏陶和感染着一代代、一批批哈军工后人,激励和鼓舞着一代代、一批批哈军工后人,为服务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哈军工的历史遗存与哈军工文化园建设哈军工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高等军事科学技术学府,留下了许多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历史遗存。哈尔滨工程大学十分珍视哈军工的历史遗存,充分利用哈军工的物质遗存,研究挖掘哈军工的精神遗存,对哈军工文化进行深入总结凝练,在哈军工原址系统打造哈军工文化园。目前,哈军工文化园建设已经初具规模,成为传扬哈军工文化的重要载体。
1、哈军工的历史文化遗存。哈军工成立于1953年,毛泽东主席为学院成立颁发《训词》,并为校报题写报名《工学》。陈赓大将任首任院长兼政委,院党委执行大军区级党委权限。以奥列霍夫中将为首席顾问的苏联顾问团为学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哈军工创建之初按军兵种设置了空军、炮兵、海军、装甲兵和工兵5个工程系。后来,为了更好地为国防事业做贡献,1959年,陈赓向中央军委提出了“尖端集中、常规分散”的哈军工分建、改建的战略思想。1966年,哈军工退出军队序列。在哈军工13年的办学历程中,共培养了包括两弹元勋在内的30多位两院院士、100多位省部级领导、200多位将军、1000多位所(校、厂)长(总工)和1万多名高级技术骨干,完成国家下达的科研课题500余项,产生了数十项“共和国第一”,为国家建设和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哈军工的创建,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果断而有远见的决策,以陈赓为代表的哈军工创建者为此做出了永远值得赞颂的历史性贡献,它是中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后来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的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高等院校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典范,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哈军工的历史文化遗存中,可以触摸到的是物质遗存。哈军工原址就是哈军工留给后继者的重要物质遗存,这其中包括哈军工空军工程系、炮兵工程系、海军工程系等各系独立的5栋大气磅礴、中西合璧的教学大楼,每栋教学大楼的飞檐上均有代表所在系的相应标志,如空军工程系大楼的飞檐上是一排飞机的雕塑、炮兵工程系大楼的飞檐上是一排大炮的雕塑、海军工程系大楼的飞檐上是一排军舰的雕塑、装甲兵工程系大楼的飞檐上是一排坦克的雕塑、工兵工程系大楼的飞檐上是一排工程车的雕塑;其中还包括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等来哈军工视察过的教学、科研、服务等设施,诸多代表了当时国防科技前沿水平的“共和国第一”诞生的实验室,哈军工学员接受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检阅的军工操场等等。这些物质遗存不仅是一个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而且凝聚着哈军工创建者们的心血与汗水、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哈军工的关怀与支持、哈军工人的智慧与创造以及哈军工发展的历史足迹与不朽传奇。在哈军工的历史文化遗存中,不可触摸却可以感知的是精神遗存。哈军工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当时历史条件下国防科技工业高等教育发展的思想、理念、目标和战略等,是哈军工留给后继者的精神遗存。这些精神遗存不仅是当时哈军工在办学和育人上的行动指南以及取得一系列辉煌办学成就的重要前提,也体现出今天国防科技工业高等教育系统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与今天我们办人民满意大学的要求完全一致。
所有这些遗存,是学校校园文化的源头,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基,是学校文化发展的核心资源,已成为学校文化育人的宝贵财富。因此,系统构建特色文化育人环境,必须充分挖掘哈军工的历史文化遗存,总结凝炼哈军工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
2、哈军工文化的总结凝炼。文化的积淀在于对历史文化传统的坚守,学校从哈军工到工程大学一直都坚守着一个信念,那就是哈军工的光荣传统不能丢。二次党代会以来,特别是党建创优工程实施以来,学校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哈军工文化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凝练:哈军工文化体现在办学治校上,就是以“国家利益至上”为最高准则的办学宗旨、以“高起点、跨越式”为基本模式的发展战略、以“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为根本的办学观念和以“一中、二主、三严”(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主,治学严谨、组织严密、要求严格)为主要内容的办学理念;体现在教育教学上,就是以“教书教人”为基本原则的育人理念;体现在科学研究上,就是以“成为军事科学技术思想的研究中心”为基本目标的科研定位;体现在学科建设上,就是以“尖端集中、常规分散”为核心的特色理念;体现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就是以“两老(老干部、老教授)办院”为主要标志的人才建设思想;体现在学生工作上,就是以“一切为了学员”为根本宗旨的学生工作思想;体现在学校风气上,就是“忠诚奉献、坚韧拼搏、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求实创新”的校风和以“严谨、严密、严格”为基本要求的“三严”作风。这些思想、理念和作风构成了哈军工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办学宗旨、发展战略、特色理念、科研定位与人才建设思想等,不仅在学校的决策集体和教师群体中得到了传承、弘扬和创新,对今天工程大学的办学行为产生影响,也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全过程对广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办学观念、育人理念、学生工作思想、校风以及“三严”作风等,不仅在学校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和师德师风建设中得到了直接继承和弘扬,对学校今天的育人工作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通过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各方面工作对广大学生为人与为学的观念、态度、方法等产生直接影响。这两方面的影响,在广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哈军工文化的总结与凝练,为哈军工文化园建设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3、哈军工文化园建设概貌。为了更好地传扬哈军工文化,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党委按照“整合资源、分区建设、突出特色、开放运行”的方针,将已有文化资源和拟建文化设施进行整合建设“哈军工文化园”,现已初步形成历史景观区、文化景观区、船海特色区和哈军工纪念馆的“三区一馆”格局。学校党委还专门成立了哈军工文化园建设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主管学生工作和文化建设的校领导任副组长,下设文化园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党委宣传部,党委宣传部部长任办公室主任,出台了《哈军工文化园管理办法》,对“哈军工文化园”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进行综合协调。
历史景观区主要包括哈军工时期的大楼、国家和军队领导人等来校视察地、“共和国第一”诞生地等哈军工历史上的原址原貌等,向世人展示出哈军工高速度、高标准创建的历史,面向世界、面向国防建设的历史,为建设现代化国防而走高起点、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文化景观区主要包括军工操场、陈赓受命创建哈军工群雕、陈赓院长铜像、奥列霍夫广场及奥列霍夫铜像、世昌园及邓世昌铜像、郑和园及郑和铜像、济海湾、校友林、启锚广场、导航广场等继承哈军工历史与反映海防特色的原有和新建景观,向世人展示出哈军工后继者对哈军工创建者陈赓院长与首席顾问奥列霍夫的怀念与景仰,对哈军工创建者历史功绩的高度评价,作为哈军工后继者今天工程大学师生所肩负的神圣使命与光荣任务。
船海特色区主要包括中国“十大名船”展与船舶博物馆、学生特色科技作品陈列展厅、东海路、南海路、西海路、北海路、世昌路、郑和路等路名、船海特色实验室等体现哈军工文化中的船海特色与标识部分,向世人展示出哈军工以及作为继承者之一的工程大学为国家海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坚持“三海一核”办学特色与服务面向、发展祖国船海事业的信心与决心。
筹建中的哈军工纪念馆包括基本陈列和主题展览两个部分。基本陈列以哈军工筹建、发展过程为线索,展示哈军工从筹建到分建的全过程;主题展览分陈赓院长纪念展、哈军工院士展、哈军工将军展、社会精英展、科技成果展等,向世人展示哈军工及其所有继承者取得的辉煌办学成就,哈军工及其继承者为国家培养的大批杰出人才,哈军工精神与哈军工文化对今天工程大学办学及其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二、文化育人环境的建设与实践学校特色文化育人环境建设,坚持以传扬和践行哈军工文化与工程大学文化价值观为宗旨,以服务“可靠顶用”的行业精英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哈军工文化园建设为载体,以系统构建校园精神文化育人环境、物质文化育人环境、网络文化育人环境和行为文化育人环境为重点,把构建特色文化育人环境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完善特色文化育人环境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打造特色文化育人环境建设品牌,着力提高特色文化育人效果和水平,着力扩大特色文化育人环境的社会影响,为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不断做出新贡献。
1、以传播文化标识和文化故事作为哈军工文化园建设的先导,构建育人的精神文化环境。文化标识和文化故事在文化环境中处于引领地位,是特色文化环境建设的灵魂。学校党委坚持以传播文化标识和文化故事作为哈军工文化园建设的先导,将哈军工文化园内文化标识的确定与传播同构建育人环境结合起来,将哈军工文化园内文化故事的挖掘与传播同构建育人环境结合起来,实现了文化标识与文化故事的广泛传播同校园精神文化育人环境的构建相统一。
一是通过理念标识的确定与传播营造特色文化氛围,构建育人的精神文化环境。近年来,学校确立了由校训、特色办学理念、大学精神、校风等构成的理念标识。在深入研究哈军工历史与文化的基础上,学校通过对哈军工精神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凝练出了以毛泽东主席为哈军工题写报名“工学”二字构造的“大工至善、大学至真”校训,以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为主要服务面向的“三海一核”特色办学理念,“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的大学精神,“忠诚、坚韧、团结、创新”的校风等,形成了“以‘忠诚’为灵魂、以‘工学’为境界、以‘海防’为特色”的校园文化价值观。学校通过邀请原哈船院院长、终身荣誉教授邓三瑞为全校师生作解读校训内涵及精神的报告会,在学校正门前竖立校训墙,在《工学周报》刊发解读文章等,使广大师生深入理解校训的深刻内涵并逐步形成广泛认同,进而达到自觉遵循;学校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211工程”让特色思想升华》,对特色办学理念的凝练与建设进行了系统梳理,2006年光明日报在综合要闻版连续刊发了我校“三海一核”特色办学方略及其实践的成功经验,特色办学理念得到了“十五”“211工程”验收专家的高度评价,专家认为“三海一核”特色办学理念结合了学校的优势特色,找准了发展的目标方向,产出了累累硕果,极大地增强了师生的凝聚力,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2006年,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以《在忠诚的旗帜下》为题,大篇幅报道了我校追求“三个第一”大学精神的办学实践与办学成就,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良好反响,“三个第一”的大学精神已经成为工程大学人在创办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程中更加鲜明的旗帜、更加坚定的目标追求和更加清晰的行动指南。每当置身在这个校园,无论是有感于校训的深刻,还是有感于大学精神的崇高,或者是有感于广大师生对特色办学理念的执著,这些理念、精神都深深地影响着每个人的一举一动,激励着广大学子为祖国的海防事业而发奋图强、勤奋为学。
二是通过听觉标识与视觉标识的确定与传播营造特色文化氛围,构建育人的精神文化环境。近年来,学校确立了由军号、校歌等构成的听觉标识,由校标、校旗、校园道路及广场、大楼、园林命名等构成的视觉标识。从哈军工到哈船院,再到工程大学,一直沿用从哈军工创建伊始就使用的军号声,作为学生起床、上下课、午间休息、晚上就寝等的铃声信号。学校50周年校庆前夕,一位远在上海的校友给母校老师打电话,正巧赶上学生上下课时间,当他从电话听筒里依稀听到那熟悉的军号声时,激动得声音哽咽,说不出话来。2006年,学校党委聘请海政歌舞团著名词曲作家创作的工程大学校歌正式推出,“当年军工圣殿,今日精英摇篮,……成长在军号声中,求知在松花江畔。……丹心铸剑何惧大洋深和远,热血熔金固我海疆坚如磐。……”,每当课间校歌响起,每个工程大学师生的心灵都会受到一次洗礼和震撼。2006年以来,学校每年都组织学生唱校歌合唱比赛,新生入学军训第一课首先要学会唱校歌,每当学校有大型集会都要唱校歌。学校在50周年校庆前夕确定的新校标,成为学校文化最直观、最形象的体现。学校还将校标广泛运用于教职工名片、办公室门牌、电梯指示牌等的视觉识别设计中,充分发挥视觉识别系统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学校还通过广泛征集确定了校旗方案,校旗由蓝色旗面和反白校徽、校名组合而成,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服务面向,目前,校旗已广泛应用于学校各类场合与对外交流活动,并在重大集会、节庆活动时举行升校旗仪式。学校还以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与学校特色相关的著名历史人物和与“海”字、“水”字相关、体现学校特色和师生高远追求与精神境界的词对校园道路、广场、楼宇、园林等进行了命名,如兴海路、拓海路、智水路、善水路、陈赓路、世昌路、居英路、林毅路、奥列霍夫广场、工学广场、水声楼、动力楼、济海湾、校友林等。每年新生入学前,校有线电视台都会制作系列专题节目《师哥师姐带你逛校园》,通过轻松的主持人导游形式,向新生介绍学校这些道路、广场等命名的由来和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每当漫步在这样的校园里,穿梭于楼宇和广场之间,这些名称早已深深地铭刻在广大师生的心中,激励着全校师生为实现国防现代化而拼搏奉献的热情和斗志。
三是通过文化故事的挖掘与传播教育和感染学生,构建育人的精神文化环境。学校通过编辑出版《哈尔滨工程大学50年通鉴》、《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史》(学生读本)、《共和国军事教育家陈赓传略》、编写《漫游中国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卷》等,深入挖掘、广泛传播承载了哈军工文化与工程大学校园文化价值观的文化故事。在挖掘和传播的文化故事里,有哈军工时期,以柳克俊为课题组长,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科研团队研制出共和国第一台军用电子计算机,充分展示哈军工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创造出数十项“共和国第一”的文化故事;有哈军工时期,只有初中一年级文化的谭国玉,在补习期间测验功课全都不及格的情况下,以“人在阵地在”的精神攻克文化堡垒,最终以全优成绩毕业,成长为共和国将军,充分展示了哈军工学员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刻苦勤奋、顽强拼搏,夺取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最后胜利的文化故事;有哈船院时期,有着“中国潜艇之父”美誉的邓三瑞教授没有以“我国第一艘常规动力试验潜艇的总设计师”、“第一艘核潜艇的总体顾问”两个“共和国第一”安享余生,主动请战“智能水下机器人”项目,充分展示了哈船院的科研工作者勇担使命、奋勇前行,为国防现代化建设甘于奉献的文化故事;有哈工程时期,原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姜任秋教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在教学工作中积极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科研工作中不断追求突破前人的创新成果,充分展示了工程大学师生为实现创建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服务“三化”事业发展而努力奋斗的文化故事。通过拍摄并播出“哈军工文化园”电视专题片、集中展播大型电视专题片《哈军工》与历史文献纪录片《揭秘哈军工》、上演以哈军工学员谭国玉为原型的话剧《奔流》与诗歌朗诵《云山风范,松柏精神》、校报《工学》连载《漫游中国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卷》等,使这些文化故事在工程大学校园里得到广泛传播。每当徜徉在哈军工文化园里,我们会通过各种方式经常听到这些文化故事,或是看到这些文化故事的电视片与以这些文化故事为原型的话剧等节目,经过四年或是更长时间的熏陶,这些文化故事深深地感染着广大学生,影响着广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2、以建设文化场馆和文化景观作为哈军工文化园建设的重点,构建育人的物质文化环境。文化场馆和文化景观在文化环境中处于基础地位,是特色文化环境建设的基础。学校党委坚持以建设文化场馆和文化景观作为哈军工文化园建设的重点,将哈军工文化园内文化场馆与文化景观建设规划同校园整体建设规划结合起来,将哈军工文化园内文化场馆与文化景观建设同校园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实现了文化场馆与文化景观建设同校园物质文化育人环境的构建相统一。
一是通过文化场馆的规划与建设打造特色文化设施,构建育人的物质文化环境。2006年,学校启航活动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主要为学生各项文化活动提供服务,是广大学生经常聚集的地方。为此,学校以启航活动中心为依托,建设了校史展厅、陈赓院长纪念展厅、学生特色科技作品陈列展厅、船舶博物馆,举办了中国十大名船展、哈军工———哈工程院士展等。其中,校史展厅以详实的史料和丰富的内容充分展示了哈军工筹建、发展、分建改建的历史,作为哈军工后继者之一的工程大学取得的辉煌办学成就,展示了学校坚持和发扬哈军工精神,始终将为国家、国防服务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负重奋进、追求一流的办学历程;陈赓院长纪念展厅以大量的资料和图片集中展示了陈赓院长戎马生涯、开放办学的一生,使人们全面了解陈赓院长一生的传奇经历,全面了解陈赓院长作为一个军事教育家的思想风范,全面了解陈赓院长为哈军工办学做出的卓越贡献;学生特色科技作品陈列展厅,集中展示了我校学生在历届国际、国内科技竞赛中获奖的课外科技作品,展示了学校“工学并举,实践与理论并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办学特色,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哈军工“一切为了学员”的学生工作思想和“工学并举”的教育思想在今天得到了较好的继承和弘扬;船舶博物馆是我国高校第一个船舶博物馆,以新颖的形式、现代化的手段浓缩展示了船舶的发展历程,展现了我校船海科研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创新成果,集中反映了我校“三海一核”办学特色;中国十大名船展集中展示了建国以来我国船舶工业自主创新的辉煌成就,代表了船舶工业不同历史时期的创新成果,激励广大师生奋发图强,学习造船人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把我国建设成为造船强国,为捍卫蓝色国土作出应有的贡献;哈军工———哈工程院士展通过展出哈军工以来学校培养和聘任的45位两院院士的照片、手记和传略资料,充分展示了院士们的大家风范,展示了哈军工人才培养的辉煌成就,引导全校师生继承哈军工传统,加速推进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杰出人才。
2008年,学校党委制定了《哈军工文化园2008—2012建设规划》,并决定在原哈军工仅存的一个食堂旧址建设哈军工纪念馆。2009年,完成了哈军工纪念馆展览的指导思想、目标定位、方针原则、整体框架与基本要求的总体方案论证。2010年,已正式启动哈军工纪念馆建设实物、史料的征集工作。建成后的哈军工纪念馆馆藏将更加丰富,特色也将更加鲜明。无论是规划和筹建中的哈军工纪念馆,还是已经建成的船舶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与文化场馆,当置身其间,就会不自觉地为哈军工的历史和文化感到震撼,为哈军工和工程大学的发展成就感到骄傲,为哈军工与工程大学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感到自豪,广大师生矢志不渝为国防事业服务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就会油然而生。
二是通过文化景观的规划与建设打造特色文化景区,构建育人的物质文化环境。学校耗资4000多万元对哈军工留下的重要物质遗存———空军工程系所在地11号楼、炮兵工程系所在地21号楼、海军工程系所在地31号楼、装甲兵工程系所在地41号楼等四座大楼的屋顶进行了全面维修,恢复和保持了哈军工时期的原样,使哈军工留下的重要物质文化遗存得以更好地保护,让人们感受到哈军工建筑的与众不同与独特魅力,更感受到哈军工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丰富内涵。
2005年,学校在军工操场、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原址31号楼前为陈赓院长树立了全身铜像;2006年,在世昌路和郑和路分别树立了民族英雄邓世昌铜像与航海家郑和铜像;2007年,在21B教学楼靠陈赓路一侧树立了哈军工原苏联顾问团首席顾问奥列霍夫铜像;2009年,“陈赓受命创建哈军工”铜像群雕在拟建哈军工纪念馆前广场落成,再现了当年陈赓大将受命创建哈军工的光辉历史瞬间,成为哈军工文化园的重要标志性景观。每年清明,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群团组织都会自发组织学生到陈赓院长铜像和受命群雕前敬献鲜花、缅怀先辈,哈军工文化的种子在后学者心中不断孕育和播撒。
以各个雕塑为中心,学校分别建设并命名了陈赓广场、世昌园、郑和园、奥列霍夫广场、受命广场等。在11号楼西侧、逸夫馆南侧建设了启锚广场,在办公主楼西侧建设了导航广场,分别安放了体现学校特色的“锚”和“舵”。行政办公楼前广场,因与工学桥相对,被命名为工学广场;图书馆前广场因与学海路相邻,被命名为学海广场。为了更好地传扬哈军工文化,使校园文化价值观外显于物质环境,学校在办公楼、新图书馆等建设中,始终注意保持哈军工原有建筑的风格和特色,使学校校园与哈军工文化园浑然一体。2009年,学校制定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十二五”校园文化建设专题规划纲要》,对于拟建文化设施和文化景观的规划均注重融合哈军工文化元素和彰显学校“三海一核”办学特色。2009年,学校已经启动了徐寿铜像、郑成功铜像的设计与铸造,将于2010年8月正式落成。无论是“十二五”校园文化建设专题规划与正在制定的校园文化景观规划,已经建设完成的文化景观还是正在建设的文化景观;无论是学生在军工操场打球锻炼,还是围绕着军工操场跑步,抑或是在工学桥、济海湾、刘居英老院长题字的校友林散步,又或者是在郑和园、世昌园赏花,在工学广场、学海广场休闲、晨读,在这样的校园环境里,广大学生就会经常想起哈军工的创建者及其他们的历史功绩,感受到学校所肩负的为船、为海、为国防的神圣使命与无限荣光。原海军副司令员、哈军工校友金矛中将在参观校园时说:走在母校的校园里,比海军院校的“海味”还浓。
(3)以拓展文化育人空间作为哈军工文化园建设的新阵地,构建育人的网络文化环境。网络环境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新空间,在文化环境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特色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党委坚持以拓展文化育人空间作为哈军工文化园建设的新阵地,把建设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教育平台同构建育人环境结合起来,把建设哈军工历史与哈军工文化网络展示平台同构建育人环境结合起来,把建设工程大学特色文化网络展示平台同构建育人环境结合起来,实现了拓展哈军工文化园建设新阵地与校园网络文化育人环境的构建相统一。
一是通过建设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教育平台拓展文化育人空间,构建育人的网络文化环境。2005年,校党委宣传部成立了网络宣传中心,作为学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机构,系统开展了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教育平台建设。经过五年努力,建设了集内容管理系统、论坛、博客、社会网络软件、网络即时通讯软件、电子邮件、调研和竞赛平台等8类技术载体于一体,包括思想道德教育、政治教育、舆情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综合素质教育、校园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等10类主题网站的综合型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教育平台。与全国高校同类网站相比,这一网络教育平台具有载体部署更全面、教育内容更全面、总体结构更完备的特点。2006年,开通了党建研究网站,上传文章近2000篇,现已成为全校各级党组织展示党建工作的窗口、交流党建研究成果的园地和分享党建实践经验的平台;同年,又开办了网上党校,现已成为积极分子、党员和干部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的课堂、交流思想心得的沙龙和了解党情的读本,每篇文章平均点击量超过5000次;2007年,还建设了"一提三优"专题网站,集中展示了学校本科教学优秀工程、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党建创优工程和办学水平提升工程的各项举措和成就;2009年,又建设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网站,现已成为传达中央精神、解读理论政策、交流学习心得、展示工作动态、开展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的重要平台。由于相关内容紧密联系广大学生的思想和实际,贴近广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满足广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符合广大学生了解时事、拓展知识、提升素质的需求,因而广大学生经常自觉来到这些专题网冲浪。
二是通过建设哈军工历史与哈军工文化网络展示平台拓展文化育人空间,构建育人的网络文化环境。自2006年以来,学校陆续建设了"工程纵览"主题网站和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展览、哈军工文化园建设成果展览两个专题网站。工程纵览主题网站用500余篇文章以及大量的历史图片将学校自哈军工以来的历史瞬间、历史沿革、历史人物、杰出校友、研究成果和历史荣誉等内容进行了汇集,以微型"百科全书"的形式对学校五十多年来办学历程与辉煌成就进行了展示,对广大学生开展了校史教育,增强了学生爱校、荣校、强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展览专题以大量的图片展示了文化研究、文化标识等精神文化研究成果,文化景观、文化设施等物质文化建设成果,文化活动、文化赛事等行为文化建设成果,生动再现了近年来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哈军工历史与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哈军工文化园建设成果展览专题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将哈军工文化园"三区一馆"的内容、功能等通过网络平台得以形象再现,使广大学生通过校园网方便快捷地游览哈军工文化园,领略哈军工文化园景观,进而理解和认同哈军工文化。由于这些专题网站与哈军工文化园的物质环境相比内容更加充实、形式更加丰富、游览更加节省时间,因此许多学生愿意游览这一网络新空间。目前,这一哈军工历史与哈军工文化的网络展示平台已"接待"来访读者逾百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