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标代替笔杆,“拇指族”将走向何方?———关注三笔,关注规范汉字书写大赛
“八拧劲,歪歪扭扭,好像蚯蚓找它的老妈。”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曾对进校的2100多名大一新生进行了汉字书写测试,负责评审的老师如此形容一些学生的字迹。而测试结果显示320名学生写字“不及格”,占参加评测人数的15%。这不禁引人深思,网络时代有没有必要写好字?写字“不及格”,又是谁的责任?写字“不及格”的原因归结何处?又该由谁来补上缺失的这一课?
我个人认为网络时代写好字是十分必要的,汉字是中国精神文明的载体,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正如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所说:“汉字是中华民族的肌理骨干,可以说是整个汉字文化构成的因子。造成中华文化核心的是汉字,而且成为中国精神文明的旗帜。”而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更是强调:讲中国文化史,不能忘了中国的茶;学中国文化,就离不开中国书法。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要把字写好,而且要写出一种艺术。
写好汉字如此重要 ,但现 在“新 生代 ”越来越不会 写字 ,原因在何处?由“笔 对纸 ”到“手 对键”,新生代写字难免“蟹爬”。所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网络时代的到来,电脑书写方式颠覆了人们传统的手写方式。没有打开电脑,指尖没有触摸到键盘,就很难写出字来。而拿起笔来,写不了几个字就因为印象模糊而写不下去,有的能写下去,也因为长期缺乏锻炼,写不到一页纸就手指酸痛,只好搁笔。这种“手写时代”老年人才出现的 “提笔忘字”现象,如今在新生代身上表现得愈来愈明显,“手握鼠标忘了笔杆”,“拇指族们”似乎患了严重的“电脑失忆症”。进入键盘时代,电脑的普及是硬笔取代毛笔之后的又一次书写革命。键盘输入的便捷和高效,减少了人们的写字机会:办公日益无纸化;课件、PPT取代了上课的板书,而学生只需带一个“优盘”拷回课件,笔记在课堂上日渐消失;博客代替了日记;QQ、MSN让书信退居其后。电脑的普及,网络的运用,让很多学生把写字作为一种过渡,而不是将其作为自己终身应该掌握的本领,从而学生的写字能力普遍退化。
新生代越来越不会写字或是写不好字,难道仅仅是电脑的罪过?我认为还有以下方面的原因:一是学校写字课地位“明升暗降”。现在有些大学、中学、小学开设了写字课,似乎在“弘扬中华国粹”,似乎写字课得到人们的重视,其地位似乎也提高了不少,但事实是这样的吗?不可否认有些学校做得好,但许多学校写字课面临越来越严峻的 “师资荒”,设写字课也就成了一种形式主义。更有甚者,许多青年教师自身底气不足,在写字方面,没有本钱对学生提出高要求,也就导致学生越来越忽视写字。其二是新生代自身对写好字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一部分人认为毛笔字甚至钢笔字已逐渐失去它的实用价值,老年人练字消遣消遣还可以,青少年浪费大量时间习字没有必要。还有一部分人则忙于应付升学的沉重压力,整天埋首苦读,无暇顾及汉字书写练习。
“书写危机”之说并非耸人听闻。汉字书写在大中小学生的世界里从形式到内容出现了空前的颠覆。翻开一些学生的作业本及课堂笔记,干净整洁的作业和笔记寥寥无几。很多学生的作业、作文、课堂笔记,都是信手乱涂,潦草难辨,书写丑陋,错别字层出不穷,更不用说传统意义上的汉字书写结构、笔画笔顺了。
时代的发展催生了新的书写工具,难道“拇指”一族真的认为笔墨纸砚已经成为历史,应当陈列于博物馆了吗?如果真的是这样,不得不说是中华民族的悲哀,归根到底是我们自己的悲哀。但值得欣喜的是我们吉首大学开设了书法艺术的选修课,给同学们提供了学习汉字书写的有效途径。学校也把“三笔”即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作为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比武大赛的重要内容,其意就是在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进行汉字的书写,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
目前以“书写经典,传承文明”为主题的第二届全国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正在火热进行中。这是国家在信息化、国际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在外来文化影响日渐深广的背景下开展的全国性活动。网络迅速发展,人们动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如何让人们“写好字”依然是当今时代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共同追求,如何使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标志性作用、历史悠久的汉字书写艺术得到发扬光大,关系着学生性情的陶冶、审美情趣的培养,以及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弘扬。国家主办此次比赛,我想是旨在引导广大青少年重视规范汉字书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增强对汉字书写艺术、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吸引社会各界关注汉字书写。
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学习已离不开电脑,但我们却不能过分地依赖电脑。如今我们既不能回到“唯书法是取”的科举时代,但也不能不会写字或是写不好字。往者已矣,危害已见。那么如今不会写字或是写不好字的“拇指族”们将会走向何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