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彭伟:天命之年知“天命”


  □本报记者 徐文英彭伟,我校机械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等。有着多年美国、日本等国外访学经历的他,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数十年来更是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尽心尽职,不忘育人使命,在实践中不断开创思维,寻求教育教学新模式,摸索出一套育人成才的有效方式和方法。
  由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全新变革,他主持的双语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欢迎,收到明显的成效,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我的“天命”就是教书育人刚进入天命之年的彭伟,谈起育人,脸上始终洋溢着自豪而满足的笑容。虽然细看两鬓已有银丝,但他的言谈笑貌仍然让你感觉出,那是一颗年轻的心在跳动。
  “五十而知天命。”乐于与学生在一起的彭伟,深知他这“天命”与“教书育人”已不可分。2006年9月,美国Toledo大学做了3个月访问学者的彭伟回校了。回校的彭伟作出了颇让旁人惊讶的决定,他放弃了担任多年的令人艳羡的行政领导职务,而走向教书育人第一线。旁人不理解,他这样坦言:“人到了中年,往往会有个规划,我只是规划了我自己后十余年的教师生涯。我觉得我的 ‘天命’应该就是教书育人。”
  为了更加直接掌握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彭伟还主动要求担任06级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班主任工作。彭伟有个信念,他要将自己多年积累的育人理念,在实践中予以实现。“欲成才必先成人”“欲成才必先成人”,是彭伟多年积累并一直秉持和践行的育人理念。
  为了让这帮刚从中学进入大学的“孩子们”了解社会,树立人生目标,确定学习方向,彭伟前后两次利用假期时间,组织班级学生来到台州一企业,与学生同吃同住,让他们和车间装配线高考落榜的同龄人一起干活,体会社会生活,感受大学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
  学生们都知道他们这位笑起来颇恬静的老师,却有个“怪”脾气。不管是选修他的课还是选他做导师,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的学生,他是断然不“接收”的。双语选修课《先进制造技术》要求选修的学生必须经过面试的选拔。有的同学一听要面试,就放弃选修了。彭伟说:“我总是向学生明确,混学分就别来选修这门课。上他的课,必须是真正‘要’学的人。”
  《理想成才与使命》是一门专为新生开设的选修课,课程由学校知名教授共同讲授。彭伟已经连续4年担任该课程的主讲教授,每年必以“为了明天的学习”为主题,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和成才体会为学生指引成才的方向。每次讲座完毕,他一定收到很多感谢短信。他说,这时的他是最幸福的。因为学生的迷茫因听了他的讲座而消失,这种为人之师的成就感自然是不可言喻的。
  在学院开设的《机械工程导论》课上,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每年招收的8个班、300余名学生,依然清晰记得在他们刚入学的时候,彭老师是如何激发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和信心的。
  因为不管在什么课什么讲座,彭伟总是不忘给学生们留下他的联系方式,所以他经常会接到学生来电,求助解决方方面面的困惑问题。他甚至因此建议学校成立人生咨询室,他说他愿意为这帮困惑的学生排难解惑。
  不拘一格只为学生成“真才”
  在多年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工作中,彭伟体会到育人成才的真正要义。他经常告诫学生要自律,因为大学不同中学,你不学不再有人“管”着你学!“真正有‘才’的人,不会找不到工作。”经常与企业打交道的彭伟,深知企业人才的稀缺。
  改革双语课程《先进制造技术》的目的,也正是有感于既懂英语又懂专业技术人才的稀缺。为了让学生毕业后,面对经济全球化,能以机械工程师的身份接受跨国公司人事经理的询问,充满自信地回答:“Yes,Ican!”彭伟变传统的“基于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为 “基于问题学习 (Problem-BasedLearning)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变成实实在在的可触摸的模型,站在讲台上用英文讲解介绍,切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尽管彭伟经常鼓励学生出国深造,也有数名学生因他的鼓励和帮助成功出国,但他对不明确目的、只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考研的学生,仍然会予以“打击”。“我告诉他们,考研是为了继续学还没学会的本领。没有真本领,永远也找不到工作。”
  彭伟在教书育人上就是这样孜孜以求,期望他的学生们都能成“真才”,找到理想工作,为社会做贡献。评师网这样评价彭伟:“彭伟老师教育很有水平和方法。他上的课同学们都很认真听且易懂。他对工作很敬业,是位好老师。我们爱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