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形势 时不我待———谈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
近两年,大学生就业已逐渐成为世界性难题,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更是如此。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显示,全世界失业大军中的一半是青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不少企业的招聘计划被冻结或缩水,对原本就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2009年大学毕业生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国内的情况也是如此。2010应届毕业生六百多万,加上2009届100多万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在2010年大学生就业年度涌入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将是史无前例的。
新一轮招聘季节在十一长假后蓬勃展开,相较于去年秋天,众多刚刚从金融危机中缓过一口气来的企业在招聘需求与计划等方面喜忧参半,这个秋冬,对于千万大学毕业生来说,必定是一个严峻的考验。2010届毕业生招聘会呈现“集团热”
截止到2009年11月11日,我校共预约并召开企业校园专场招聘会216场,总计到会单位达到858家。其中已经召开校园专场招聘会177场,到会单位491家;未来将要召开的招聘会39场,预计到会单位367家(包括“东北五校”双选会1场,约200家单位)。
如果说今年招聘会的一大亮点,想必“集团热”应该最为突出。总结近期召开的2010届毕业生校园招聘会,我们清晰地发现今年的集团招聘会数量大、类型多、需求广。
截止发稿日,我校已召开各类型集团招聘会17场,到校单位共计440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约8000余个,无论是场次数量还是到校单位都为历年最高。
来我校的17家集团单位有:中交一航局、天津开发区、大连天地软件园、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上海航天局、航天九院、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航天专场、中建八局、天津市经委、中关村、南车集团、苏州高新区、南通人事局、北车集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未来还将有中国兵器集团公司与哈尔滨名企校园行,总体预定数量比去年实开数量增多7场,到会单位增加200余家,需求数量增多1000余个。可以说,今年的集团招聘会已经逐渐成为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选择。
相对于单一单位专场招聘会,集团招聘会对毕业生有以下几点好处:
首先,单位质量好、层次高。今年到我校的集团单位中,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航天专场、南车集团、北车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兵器集团公司和国家核电技术公司都为其系统最高级别单位,由于集团公司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参会单位几乎囊括了其集团公司下属的所有优秀企业,如果没有集团的组织,一些优秀企业或许因为地域偏远或专业需求偏差而无法走进我校,集团招聘会让更多优秀企业走进校园,将更多更好的岗位带给学生,单位质量好、层次高,为我校毕业生提供了更高更广的就业平台。
其次,总体需求多。据不完全统计,来我校的集团单位共为我校毕业生提供了近10000个工作岗位,需求专业囊括了我校所有专业,虽然集团公司行业特色明显,但集团招聘会已经凸显“小专业、大需求”的特点,大部分集团公司在保证其主体行业特色专业需求之外,还带动了其他相关专业的需求,特别对于我校人文、经管、外语这些就业弱势学科,更是提供了一条非常好的解决就业难题的思路。
第三,传递效应大。集团公司下属单位之间在组团招聘时彼此会针对人才需求互相沟通,所以对彼此的需求都比较了解,这样无形中就为我校毕业生拓宽了就业层面。从今年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用人单位在与毕业生的交流中,即使自身需求有限,无法为毕业生提供岗位,大部分单位也会将毕业生推荐到其他单位,许多同学都在此环节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
与去年集团招聘会对比,今年不仅在数量上和需求上高于往年,同样,对计算机软件、通信的需求明显高于去年,这与去年IT行业萎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于一系列经济回暖的利好消息刺激了IT业对人才需求的信心,尤其一些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合资企业今年不仅重回校园,而且为了弥补去年裁员的影响,纷纷扩大了需求。
通过集团招聘会,企业扩大了自身宣传,许多同学也找到了自己准确的人生定位,这一双赢的举措必将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深化人才培养,与之产生的效应将进一步促进更多优秀集团公司走进我校,而我校毕业生更应该抓住后期集团招聘会这一难得机会,锻炼自己、展示自己,尽早为自己的前途找到前进的方向。
理性分析就业机遇与待遇的“双降”
1.招聘规模缩减有专家分析,在从2009年暑假结束,到2010年毕业离校的2010届大学生招聘年度,企业招聘大学生的情况要好于预期。
能源、基础投资、通讯等大型国有企业在2010大学生招聘年度增加了招聘的岗位。这归结于国企的经营并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明显影响,以及扩招毕业生的行政命令。
但是,与此同时,往年校园招聘的主角外企,纷纷缩减了招聘计划和预算。一些知名外企更是冻结了招聘计划,不再招人。今年外企至少减少了10%-15%。减少招聘岗位和削减培训费用是企业为抵御金融危机而降低成本的两个主要选择,而大学毕业生显然会因此被关在就业大门之外。因此可以说,2010届大学生招聘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比2009届还要严重。
另一个不利因素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校园招聘作为企业形象宣传的手段,实际的招聘反而成为了配角,招聘职位也有减少的趋势。
2.薪资待遇降低谈到工资预期,严峻的就业形势早已让大学毕业生们不断自觉地降低他们的要价。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能把自己推销出去。
根据在全国主要城市的调查统计,今年,很多应届毕业生已经不再要求企业的知名度和职位性质,相应的平均月薪期望值也降到了每月2000元。而很多普通高校毕业生更是将起薪期望值降到了1500元以下。
同样的调查发现,除了少数名校毕业生起薪基本保持不变,企业给2010届大学毕业生开出的起薪,要比2009届毕业生整体下降了5%-10%。在一些中小城市,大学生毕业生起薪还不足1000元。
虽然2009年经济形势不佳,但不少企业表示,在目前的形势下,不少大学生降低了薪酬方面的预期,对企业来说,正好可以利用这一机会,找到更多优秀毕业生,为未来的发展进行人才储备,这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可以起到良好的品牌积累效果。
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选择考研的大学生一年多过一年,而报考公务员的人数更是屡创新高。
应对就业寒冬的5点建议面对就业严冬,应届大学毕业生该怎么办?我们建议,毕业生一定要抓紧目前校园招聘的黄金时期和高峰期,确定目标、调整心态、充分准备、时不我待。
1. 多元化选择就业单位和就业地区。
去外企工作,做一个白领,是多年来许多大学生的第一选择。但在目前岗位需求总量萎缩的形势下,大学生们的择业思路需要转换,期望值需要调整,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单位同样也是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2.调整薪资待遇的期望值。
不少大学生习惯将自己就读的学校、专业等与薪资待遇挂上钩,在这种片面的理解下,往往高不成、低不就,失去不少机会。在目前情况下,正确定位、调整心态、把握机遇、瞄准长远发展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对职场新人而言,经验的积累远比金钱的多少重要。
3.明确职业目标。
选择职业时,尤其需结合自身的综合能力,明确发展目标。专家表示,当今大学生应首先明确自己的目标,如果在迈出大学的第一步时没有认真思考,今后再来转换“跑道”就比较困难了。
4.重视实习的机会。
实习是大学生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途径,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能从大一尽早地开始通过实习或参加公益活动接触社会,就越能提前看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找到自己的兴趣点,那么在大学期间就可以有目标地去择业。
5.继续深造、应对挑战。
面对当前金融风暴对就业市场的冲击,毕业生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继续深造,以避开就业的低谷,为将来就业市场的回暖做好准备。
此外,专家也建议,在当前工作难找的情况下,大学生不妨考虑创业。2008年发布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5》显示,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在发达国家,选择创业的大学生能占毕业生总数的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