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在特色中跨越的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教育


  50多年来,哈尔滨工程大学继承哈军工的优良办学传统,总结凝炼特色办学方略,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强化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个主题,不断构筑研究生培养的新优势,推动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在特色办学方略的指引下实现新的跨越。
  传扬办学传统5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为学校的前身“哈军工”成立所颁发的《训词》是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为学院院报题写的报名“工学”是学院办学指导思想的高度浓缩。“哈军工”的本科教学过程仅仅经历了2年,就开始了研究生的培养。首任院长陈赓大将曾说:“办好学校没有好老师不行”,哈军工创建之初就开始从祖国各地网罗人才,汇聚了一大批从英、苏、美等国家留学归来、学贯中西的饱学之士,演绎了一段“八国联军”来教学的佳话。这些学术大师的汇聚为学院的人才培养,尤其是后来的研究生培养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从1955年到1965年,学院分6批招收了50名研究生,首批招收的3名是从海军军官中选拔的哈军工海军工程系研究生,人数虽少,却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起到了开路的作用:学院确立了“严格挑选、宁缺毋滥”的招生原则;“汇聚大师、支撑教学”的培养理念;“理论学习与科研紧密结合,在科研任务中成长”的培养方法;“思想道德与专业知识技能相统一”,即以“又红又专”为核心的培养定位;“宽厚的基础知识与可靠的工程技术能力相统一”,即以“博学强工”为特征的培养目标。哈军工的创建者们为培养我国高级军事工程技术人才,在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大师引领”、“又红又专”、“博学强工”、“宁缺毋滥”等办学思想,都成为哈军工后继者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珍贵积累。
  70年代,以哈军工海军工程系为主体组建的哈船院,为了谋求学校更长足的发展,抢抓机遇,独立建校仅8年就开始招收研究生,使学校成为文革后第一批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大学之一,迈出了学院提高办学层次的关键性步伐。学院总结了“熟悉军用、学科整体配套、擅于研究设计”的科研优势,以科学研究带动研究生培养工作。80年代,学院决定把调整专业范围、加强师资管理、抓好实验室建设作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三个支撑点进行大力建设,进而推动学院成为国家首批具有硕士和博士授予权的高校。
  工程大学时期是学校发展的一个崭新时期,学校传承了哈军工、哈船院的优良办学传统,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地位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90年代,学校召开学位与研究生教学研究会议,确立了“质量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的办学理念。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2002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我校试办研究生院,标志着学校进入了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国家队。2007年1月,学校召开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的寒假工作会议,校长刘志刚在会上强调:“研究生教育质量是生命,导师的学术水平、创新能力是关键,自主创新型科研是保障,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精英人才是核心。”2008年,学校归属工业和信息化部后,面对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和两化融合道路的新形势、新要求,从培养模式、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三个层次入手,进一步深化改革、狠抓质量、凝炼特色、强化管理,致力于为实现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不断提升学校服务“三化”的能力和水平。
  凝炼特色方略50年代末,针对国防建设的战略需求,“哈军工”在“尖端集中、常规分散”办学方略的指引下,集中优势、重点突破,成功造就了一大批高级军事技术人才,人才培养工作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跨越。
  70年代初,哈船院成立时,学院继承“哈军工”的办学传统,确立了“为国防建设服务,为海军建设服务,为造船工业服务”的办学理念,并将这个办学理念贯彻落实到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中。这个理念及其丰富的实践对学校后来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01年,“211工程”一期验收、二期启动前夕,学校基于对自身历史优势和国家现实需求的前瞻性思考,在“为船、为海、为国防”这个使命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服务的主体领域系统凝炼为“三海一核”,并在发展建设中沉淀成为学校的特色办学方略。2002年9月3日《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头题位置刊发的国家计委、教育部、财政部的文章,文章说中说:“工程大学以‘三海一核’需求为主体,承接若干重要的科研项目,组织学科体系,实施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对学校的特色办学方略给予了充分肯定。2005年1月,学校召开第二次党代会,正式确立了“三海一核”的特色办学方略,就是以“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等领域的国家战略性需求为牵引,构筑学科专业高地,构建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体系,以差异化取得竞争优势,推动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向更高层次上迈进。
  特色办学方略的凝炼指引了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发展。学校坚持把“三海一核”办学方略融入到办学指导思想和思路中,贯彻落实到办学实践中:学科专业建设导向“三海一核”,构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带动该领域的主体学科专业实现跨越,支撑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面向“三海一核”,构筑我国船、海、核领域最大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构建国防特色突出的人才培养体系,发展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指向“三海一核”,加快在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中形成“高端引领”能力,发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促进研究生教育。
  “三海一核”办学方略的凝炼对学校的整体跨越式发展,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成为学校巩固研究生培养工作重要地位、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思想基础。
  构筑培养优势在“三海一核”特色办学方略的指引下,以研究生优秀教育工程为主要契机,学校紧紧围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个主题,构筑研究生培养的新优势,多次组织研究生教育大讨论,制订了符合学科专业特点、富有学校特色、满足社会需要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致力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学校通过打造特色学科专业体系,构筑研究生培养新优势。经过三期“211工程”建设,学校的学科专业体系已形成了鲜明的优势与特色:学科专业覆盖了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全部二级学科,主要学科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三海一核”领域主体学科整体上具备了国内领先、向国际先进水平冲击的实力,相关学科整体配套、相互支撑。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实施以来,优势学科的建设进一步带动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目前学校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中汇聚了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和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等,形成了一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引领,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坚的师资队伍。依托重点学科建设,在核科学与技术、深海工程技术、水下智能机器人等“三海一核”主体学科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为开展高层次研究生教育,培养特色鲜明的行业精英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优势学科的发展还促进了实验室建设。2006年以来,学校新增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引进和建设了一批,如代表我国造船工业及深海领域研究最高水平的船舶试验深水池等国际先进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提升了实验室的先进性和实验设备的技术水平。目前我校向研究生开放了一批国内一流水平的实验室,为我校研究生从事前沿性、高水平的科研活动,提高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保障。学校还与中船重工703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了5个省级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近80个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拓宽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了研究生的学术水平。
  学校通过管理制度、政策的改革与创新,构筑研究生培养新优势。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实施以来,学校建立了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导师负责制、与科学研究紧密联系的导师资助制为特征的资助体系;公正严格、以强调创新能力为特征的个性化推免体系;以岗位竞争与合作培养为模式的导师管理体系;集中监控与分散监控相结合的全过程学位管理体系;教学督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的研究生教育评估体系,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形成了以基本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研究创新实践能力训练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完整的适合于研究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教学科研仪器共享平台”,建设了12个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建立研究生自主立项机制,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校还通过高层次、大规模的科学研究,构筑研究生培养新优势。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是研究生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实施以来,学校更加强化了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通过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最大限度的熟悉所学专业领域的科研需求,训练严谨的科研思维,强化创新的科研意识,锻炼坚韧的科研品质,为研究生独立从事科研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科学研究使我校在“三海一核”主体学科研究生能力培养方面,通过鼓励研究生参与国防重大科研项目、武器装备研制项目、军工科研项目,突出培养研究生的集成创新能力、型号研究能力和军民技术转化能力等三种特色能力。
  取得丰硕成果学校深入实施有利于研究生培养的一系列举措,构筑研究生教育的优势,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校现已成为我国“三海一核”等领域行业精英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是高水平、特色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基础。学校通过构筑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优势,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近三年来,在校内外组织的国际会议中,我校研究生做学术报告500余场,理工科毕业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1055篇,人均2.7篇。
  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制度保障。学校通过构筑研究生培养的制度政策优势,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学校积极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类国际国内学术科技创新竞赛,同时积极承办全球有影响力的学生科技赛事,学校被授予“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示范基地”。2006年以来,我校研究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共获得国家、国际级奖项30余项,省、部级奖项60余项。
  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是研究生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学校通过构筑研究生培养的科研优势,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2006年以来,我校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人员中教师与研究生的比例接近1:1;我校博士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66项,我校水声工程学科所获得的7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研奖励中,每一项获奖人员中都有博士生的名字;受理研究生发明专利228项,授权67项;2005-2009年我校共有8篇在“三海一核”领域、以军工技术为背景的博士论文入选或提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学校弘扬优良的办学传统,总结凝炼特色办学方略,构筑研究生教育的优势,使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个主题不断深化,研究生培养的品牌逐步形成。近年来,我校有42%的研究生进入国防系统就业,“三海一核”主体学科研究生很多已成为相关领域的高端领军人才:据原国防科工委的统计,自哈船院以来,在船舶系统的140余个单位中,约有250名高层领导干部、近千名总工、副总工和技术骨干为我校毕业生;海军装备部历届领导和中层干部多为我校毕业生;中物院、大亚湾核电站、秦山核电站近百名管理和技术骨干为我校毕业生……学校的研究生培养工作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国家级媒体的高度关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相继多次在头版头题位置刊发报道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文章。
  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是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特征。正如校党委书记谷焕民在迎接工信部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评估验收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是学校创建研究型大学的基础工程,是实现创建研究型大学第一步战略目标的重要工程,是集中展示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性工程……”今天,哈尔滨工程大学正满怀信心地向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迈进,我们坚信工程大学的研究生教育也必将在特色办学方略的指引下实现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