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在传承与革新中前行———随马克思主义学院铜仁之行有感


  古老的城墙已经坍圮,幢幢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诗意的渡船不再,架架虹桥以各式各样的姿态跃然于水上。这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古城,渐渐褪去了历史的斑驳,代之以现代化建筑。今年五月,因参加毛邓三课程的实践活动,我有幸跟随马克思主义学院去了一趟贵州铜仁,感受颇多——那里有今人与历史的对话,有现代与传统的呼应,有传承与革新的碰撞——听千年的钟声在响,听时代的春风在吹。景仰周逸群我们首先来到周逸群烈士的故居。来这里不是参观,而是膜拜。来拭去心中污迹,看看什么才称得上崇高。周逸群烈士35岁牺牲于岳阳贾家凉亭。当时我军遇伏,周逸群烈士本已突围,但得知两名女战士仍然被困后,毅然返回,最后被敌军击中,英勇就义。我们在这和平年代滋润得太久,快要忘了什么是舍生取义。太多人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但又有谁真正从自身做起。说什么现实太残酷,逼着你放弃理想,放弃对高尚的追求,扪心自问,其实放弃理想的最终是我们自己,是我们对困难的屈服,对庸俗的妥协。
  在纪念馆中记录的周逸群烈士生前的种种事迹中,有这样一件事:周逸群烈士中学返乡时期,目睹洋人披着宗教外衣进行文化侵略,于是带领同学用石头砸碎了“福音堂”的玻璃窗。反观我们当今的青少年,受国外文化的影响是越来越深,我们推行改革开放,但前提必是不能忘本。抵制日货等口号喊了好多年,但真正支持国货的又有多少。有些人会说,那国外的产品质量就是好一些,我们有什么办法?朋友们,中国的自主产业连国人自己都不支持,谁来支持?没有消费的推动,它何以发展?中国的企业首先要受到自己国家的保护。只有在本国的土地上得到鼓励,它才能壮大,才能站稳脚跟地走出去。民族的文化,民族的产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我们要不断地继承和发扬。小憩东山寺实践活动的第二站是铜仁傩文化博物馆,其实我更想称之为一个古园。落座于小山之上,脚下是清澈的河流,背后是澄净的寺庙。在这样的环境中与古老的风俗对话,别有一番滋味。这全国唯一的傩文化博物馆,弥足珍贵,但另一方面,可以说,我们是看到了古老的迷信在渐行渐远。它只是一段记忆,在古老的中国曾经出现过,但是中国在进步,科学的春风几乎吹遍了中国的每一寸土地,我们已不再为牛鬼蛇神而提心吊胆。它作为文物保存下来,实际的公用已不在,只是一个研究资料,一个古老风俗的纪念。那些栩栩如生的雕刻面具,有什么“鞠躬老师”,“钩薄判官”,“歪嘴秦童”,“秋姑婆”等等,表情生动、神秘有趣。你不得不感叹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在古时被用做封建迷信的工具,如今却成为艺术的瑰宝。传统文化经过时间的筛选,不合理的被渐渐抛弃,能留下来的都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财富。
  在这个古园里,有一个老人吸引了我的目光。从我们进去到离开,他一直泰然自若地锻炼身体:拍手,倒行,前进。看来他是这园子里再熟悉不过的常客。我们的闯入似乎一时间扰乱了他的清静,不过马上他又回到了他的世界。这是个好地方,一进园子,就能让躁乱的心沉下来不少。青年人应该来这里坐坐,看看这瑰丽的民族雕刻,看看旧时的铜仁城是怎样的,看看这脚下的青山绿水和城市喧嚣……在这里,可以关照历史,思考未来。
  中华历史浩浩荡荡五千年,要保留的精华太多,要摈弃的糟粕也太多。这中间,需要我们去思考,去甄别,去发扬,去革新。这次铜仁之行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与古老文明的对话,一次对历史的重新记忆。在湍急的时代洪流中,我们不忘本,不迷信,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继承美好的文化传统,同时,果断舍弃,轻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