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奖过百科研立项过千 参与人数过万
我校学生科技创新从精英走向普及
2009年,我校学生在各类国家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中所获奖项过百,科研立项数量过千,参与科技创新人数过万。在实践与探索中,学校逐步建立形成“四位一体”的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体系,推动我校学生科技创新不仅在国家级奖项上连获突破,而且真正实现了从精英走向普及。
“四位一体”即将科创竞赛、科研立项、创新课程、创新基地等4个体系有效统筹协调,优化资源配置,一体协同发展。通过统筹协调机关、服务支持院系、组织发动学生,促进创新活动良性发展,形成以科创竞赛为牵引,以创新基地为依托,以科研立项为基础,以科创课程体系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全方位工作体系的带动下,我校2009年学生科技创新形成前所未有的新热潮。
国家级奖过百学校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支持和关注为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条件,积极参与更多的科技创新赛事为学生科技创新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学生创新思维的不断丰富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为获奖增加了砝码。在各个部门的通力配合下,我校学生在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捷报频传。2009年,我校学生共参与各类科技创新竞赛41项,是去年的2倍左右;在各类国家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中所获奖项突破百项,是2008年的3倍左右。
今年年初,校团委即制定参与大学生科技创竞赛的计划,持续关注已参加过的各种竞赛,积极与其他高校进行信息共享和资源交流,广泛关注和遴选尚未参与的科技创新赛事,及时发布参赛通知,做好相关赛事的宣传、组织、指导和培训工作,使学生涉猎的科技创新竞赛范围更加广泛,竞赛种类更加丰富。在很多初次参与的科技创新赛事中,我校首战告捷。如在Altera亚洲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全国唯一特等奖;在2009Altera中国大学生电子设计论文赛中,获得二等奖;在全国高校学生GIS(地理信息系统)大赛中,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第二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图形技能与创新大赛中,获机械类单项奖一等奖2项;在首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2个奖项;在2009年中国计算机博弈锦标赛暨中国象棋人机大战中获得4项荣誉;在中科院主办的国内水平最高、参加高校层次最高的“中科杯”全国软件设计大赛中,我校首次参赛便从400多所高校中脱颖而出,入围20强,晋级决赛等等。
同时,学校选拔相关专家进入各种竞赛的评审层和组织机构,争取我校在各类科技创新赛事中的话语权;并积极争取各种科技创新赛事的承办权,扩大作战主场的优势。年初,学校正式获得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决赛承办权,现各项筹备工作正有序进行。同时,学校还成功取得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第五分赛区比赛的承办权,并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我校“海天队”获得空中机器人比赛固定翼组冠军,“航瑞队”和“探路者队”分别获得机器人水底采矿比赛大学组冠、亚军,延续了我校在“空中”、“水下”的优势。此外,我校发挥作战主场的优势,在FIRA11:11组比赛中,我校代表队以较大优势获得季军,成为我校在FIRA仿真领域所获奖项新的增长点。
在积极参与各类科技创新竞赛的同时,学校加大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力度,并注重对特色课程体系的改革,积极开展各项培训,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的指导力度,使学生科技创新所获奖项在质和量上都有了明显提高。其中,在2年一度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5件作品入围决赛,居省内之首,并分别获得国家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在“挑战杯”世博会专项赛中,获得国家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我校获优秀组织奖,再次进入发起高校行列;在2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一等奖数量全国排名第七,取得历史性突破;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我校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2009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中,获得金奖2项、铜奖3项、创新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我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使我校学生开拓了视野,有了更多与国内一流大学学生同台竞技的机会。在科技创新竞赛中屡屡摘金夺银,增强了我校学生的自信心,也激发了他们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目前,在科技创新竞赛中取得的不俗成绩已经成为我校综合实力提升的显性标志之一。
科研立项过千2009年,我校加强对学生科研立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宣传和投入力度,举办多场培训讲座和专题辅导,积极打造学生科研立项的支撑平台,创建了“学生为主体、教师来指导、以老带新、多重协助”的机制,形成了“全民立项”的良好氛围;同时,将立项申报时间节点由6月、12月(考期)调整为3月、9月,简化了学生申报科研立项的程序,缩短了科研立项的申请和审批时间,为学生科研立项提供了便利条件。
目前,我校学生自主申报科研立项项目数量已突破1千项,覆盖学生过万人次。其中,立项作品“助行机器人”入选中国科技馆,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到馆参观;立项作品“海上风力发电机”亮相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受到广泛关注;立项作品“仿蜘蛛爬行机器人”实现产业化制造,团队成功创业;“生物制氢节能装置”、“多传感器探测平台”、“爬楼机器人”已申请专利……立项与竞赛相结合,立项与科研相结合,立项与创业相结合,越来越多的学生立项模式正在逐渐形成,并形成良性循环。
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新要求。为适应国家人才发展需求,同时弥补我校学生在哲学社科类科技创新活动的空白,更好地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职能,我校积极拓宽学生科研立项的领域,根据实际情况创建了学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科研立项(申报数量超过200项),在东北高校范围内首创了自然科学类科研立项和哲学社会科学类科研立项并举的学生科技创新立项体系。目前,哲学社会科学类科研立项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课外延伸活动,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哲学社会科学类科研立项,并取得优异成绩。通过“启航行动”等活动,我校学生科研立项的成果逐渐辐射到社会,服务于社会。
参与人数过万2009年,我校参与科技创新的学生人数累积超过2万人次,是2008年的2倍。目前,学生科技创新“梯队建设”已初步实现,“参与准入机制”基本形成,分层指导体系日趋完善,学生科技创新档案正在建立。
为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学校积极打造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海之学”大学生科创在线网站和研究生会网站“研慧网”的开通,为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及时了解科技创新活动的相关信息提供了平台。大学生科技作品展厅的展品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参观展厅后产生了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念头。大学生科创沙龙的举办为同学们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在班级团支部设立“科创委员”,使科技创新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活动深入人心。积极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举办首届“研究生学术文化月”及校科协成立十周年庆祝活动,使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形成规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运行和管理机制日趋完善。
除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科研立项和科技创新竞赛之外,深入展开的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也为想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同学提供了平台。5月,我校举办了“五四杯”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作品竞赛,参与人数累计达到3000人次,入围决赛作品达到361件。12月,举办首届“启航杯”大学生科技创新普及竞赛,参与人数累计达到1100人次,获奖人数超过700人次。其中,大一、大二的学生占据半壁江山,成为普及型创新活动的主体。目前,科创提高型的“五四杯”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作品竞赛和科创普及型的“启航杯”大学生科技创新普及竞赛共同构成了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体系。
此外,各个院系积极打造“一院一品”科技创新活动品牌,吸引广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并加强相关活动的指导和培训。在依托院系及科协举办的纸桥结构大赛、船舶水利设计大赛、节能大赛、极速车挑战赛、决策模拟竞赛、机器人仿真竞赛、机械手设计赛、DSP竞赛、纸飞机设计竞赛、水火箭竞技赛、计算机博弈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30余项竞赛中,参与人数累计超过1万人次。
如今,我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如火如荼展开,各种科技赛事遍地开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校园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厚,科技创新软、硬件平台日趋完善。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的“四位一体化”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在推动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普及化、规范化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