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十提升”促大学生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


  借助各类赛事平台,大学生科创活动成为学校展示科研水平、教学能力、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外向窗口,对于扩大我校社会知名度,推动学校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展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繁荣的大学生科创活动已成为我校校园文化的一大亮点。如何推动科创工作向纵深发展,必须进一步统筹兼顾,以管理水平的“十提升”带动科创工作再上新台阶。
  1、提升重视力度,扎实科创工作思想根基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才有可能落实。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首先离不开学校和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科技创新工作要由学院院长、副书记亲手抓,领导重视,师生才会积极,而只有在确保本院师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才可能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通过形成“学院领导带领———学院科技创新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这种“三位一体”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局面,促使我校科技创新工作达到一个新的层次与水平。
  2、提升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做好科创工作后勤保障科学、高水平的管理是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迈入新高度的必要条件。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优秀的科技创新工作管理者。首先,管理者要加深学生对科技创新的了解,善于借鉴其他学校先进的管理模式,创新思路,拓宽科技创新工作领域的视野,提高工作效率,使科技创新工作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有条不紊。其次,必须发挥统帅作用,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管理水平,成为科技创新领域的专家,与指导教师、创新学生建立共同语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不断发掘优秀指导教师,发掘优秀人才,发掘优秀作品。此外,管理者还需要知人善任,充分发挥有潜力、有创新思想、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的积极作用,组建科技创新管理团队,规范相关制度,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通绿色通道,做好科技创新活动的后勤保障和管理服务。
  3、提升指导教师科技水平,促使出现更多优秀成果和创新精英科技创新指导教师是科技创新工作的智慧源泉,引导着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方向。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开展者———学生,因专业知识、社会经验以及自身能力上的不足,会在科技创新工作中遇到许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此时指导教师发挥的作用是极大的。提升我校科技创新水平,必须提升科技创新指导教师的科技水平,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指导作用。指导教师可以深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一线,直接对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也可以通过组织科技创新培训、带动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观摩与交流等方式,促使出现更多优秀成果和创新精英。这对我校科技创新工作及师资力量的提升的影响是深远的,科技创新工作有指导老师纠偏指路、才会得到良性的发展。
  4、提升品牌形象,凝聚广大学生,形成帮、传、带机制什么最能打动人,相信是亮点,每个创新基地,必须根据自身特色,找到亮点,打造品牌,逐步扩大影响度,进而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高科技创新的普及率。这样先立足于本学院学生,再院际联合,逐步扩大影响,形成一院一品,一院多品,大院系帮助小院系,先进学生带动后进学生的局面,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条闭环的“产业链条”和开展科技创新的合力。同时,应当强化科技创新作品及科技创新工作的传承,形成帮、传、带机制,以保证科技创新工作和科技创新基地的可持续性。在日常工作中,有目的地培养有能力的学生,抓大放小,给予权力,使学生能够放开,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还要按照特色鲜明、不断创新的要求,大力优化已开发的作品。
  5、提升师生参与积极性,搭建创新施展平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校广大师生对其的重视度和参与度。要提升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就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近几年,我校师生参与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包括教师职称评定机制、大学生个性化保研机制以及学分上的奖励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校师生的热情。在不断完善和加强现有的激励机制基础上,还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一方面通过举办或动员参与校内外高水平科技竞赛,为广大师生进行科技创新搭建良好的施展平台,不断引导教师与学生开展各种创新活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的管理,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经费、指导、评审、验收、奖励、转化等各方面作出制度安排,为激励学生科技创新出成果并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营造好的政策环境;同时,相关机构对于科技创新活动应给予资金、场地、政策等支持,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软硬件支持。
  6、提升宣传力度和深层次挖掘力度,营造浓郁创新氛围要贯彻落实学校党委“创新推动、打造品牌”的人才培养战略,提升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力度和深层次挖掘力度。校团委要及时在网站上发布科技创新大赛的信息,积极组织参赛,与相关院系加强沟通,联手推进参赛事宜,做好参赛方案,并请媒体为参赛作品进行包装;对于获奖的参赛队伍做好宣传,通过专访等形式挖掘更多科技创新过程中的细节,吸引带动更多的创新爱好者及具有高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的学生一起投入到创新活动中来,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提高自身的实际应用及综合能力。如自动化学院高延滨老师负责的402教研室,将“通识性教育”“个性化培养”相结合,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引导学生将完成学业与养成创新素质相结合,探索了一个不同于“竞赛牵引”的学生科技创新的新模式。学生在进入教研室学习后,先参加一个学期或更长时间的基础知识学习,即“通识性教育”阶段;打好专业基础后,再根据学生兴趣进行研究方向和领域的选择,进入“个性化培养”阶段。以教研室课题组的项目和专业技术为平台,做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科研方向的延伸,同时依托学院校企共建的项目,使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工作实际相结合。这种学生科技创新的新模式是可供借鉴和推广的。
  7、提升创新和创业结合力度,促进科技创新结果转化科技创新成果不能有效转化,创新的价值也就得不到体现。在浓厚我校创新氛围、加强我校创新工作的基础上,可以考虑校企、校研联合,推行订单式创新机制,提高创新与创业的结合力度。首先要做好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宣传工作,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可以通过举办知识产权专题讲座、开设知识产权课程,培养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也可以设立辅导教师,指导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其将科技成果申报专利。鼓励创新学生大胆实践,将优秀的创新想法及计划付诸实践,使创新想法、创新计划与创业很好地结合,并通过实施“企业孵化+产业扶持+人才培训+科技市场+产学研联盟”的“五位一体”运营模式,为有意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同学提供成果研发和转化的共享平台,将学生科技创业者培养成为能够为未来社会创造更多价值和就业岗位的企业家。通过参与科技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锻炼大学生的科技创业技能,并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创造、管理、转化,将我校大学生创新活动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8、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破解基层科技创新难题由于各学院的思路、理念不同,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实力也存在差异,使得我校科技创新难以出现“全面开花”的良好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打破传统的指导思想,全面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认识到单学科的培养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已成为科技创新竞赛的必然趋势。所以,在组织参加大型科技创新赛事时,对于存在的师资力量不足、水平层次差异大等问题,团委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并积极统筹资源、整合力量,合理配备参赛学生、教师的专业分布,形成优势互补。院系层面要依托E唯协会等科技创新类社团的品牌影响力,实施俱乐部式的发展战略,吸引不同科系、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加强互动,并通过推行院系间甚至校外的观摩、竞赛,带动多学科交流。另外,学院也可以自行设立创新基金,并主动与企业联系,寻求企业资金技术的支持,优化创新实验室的软件和硬件配置。充分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基层科技创新破解难题。
  9、提升学院之间、机关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发挥学校资源效益最大化大学生创新工作决不是闭门造车,要进一步加强各院系、机关之间的沟通协调配合能力。从近几年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状况来看,大多数科研成果只是局限于院系内部,学科交叉性不强,这直接反映出各学院、机关之间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交流不够。为了扩大我校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知名度,提升科技成果,推动我校向内涵式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迈进,必须提升我校各学院、机关之间的沟通协调配合能力,尤其是理工科与文、管学科之间的合作,积极发挥其统筹协调作用,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密切配合,使学校资源效益发挥到最大化,提升我校科技创新水平。
  10、提升科技创新与学生学业测评的关联性,科学评价学生科创能力提升科技创新与学生学业测评的关联性,对于带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养成科技创新能力并最终成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可以量化、可考核的标准,比如学分制,纳入对学生在校学习能力的考评范围。可以参考专业课考核系统,筹建科技创新信息库,将学生大学期间参与过的科技竞赛、科研立项、学术报告等相关信息及时录入信息库,并将其作为奖学金评定、争先评优、保研甚至毕业的一项重要指标来考核,使之成为具有公信力的考核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