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感恩之心 表感恩之情———记数计学院感恩·爱心基金会
编者按:今年的6月20日是父亲节。父亲节和母亲节一样,她的意义并不止于父亲母亲享受节日里儿女们送来的礼物和祝福,她应该是历史文明的延续,是人间大爱的传递,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今天的年轻朋友们,应该在感谢父母的过程中学会“感恩”,常怀感恩之心,去感谢生活、感谢朋友……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的学子们就用自己的一颗爱心,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本报记者特地走进他们那一片充满人间真爱的世界。
前不久,我校数计学院04届某毕业生生病住院治疗,但由于时间原因无法及时筹集医疗费用而酿成悲剧。为了倡导学生学会感恩,献出一份爱心去帮助他人,数计学院成立了感恩·爱心基金会。点滴小事触心灵“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德育教育,而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最希望的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感恩环境。之前,我们学院有个叫苏中华的学生,因为是孤儿,大学四年一直受到学校的资助,现在他毕业了,也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但是他没有忘记母校曾给予他的帮助。现在,他每年都会到学校来拜访老师,也很积极地为他的学弟学妹们提供好的工作机会,回报学校。这件事情对我们触动很大,也使我们开始思考是否应搭建一个平台来帮助生活和经济等各方面有特殊困难的同学,使其感受到同学间的温暖,不仅能够让贫困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更让学生明白“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于是,感恩·爱心基金会也就应运而生了。”数计学院学工办苏静老师和记者这样聊到。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基金会从策划到顺利的运作,凝聚了师生们的良苦用心。
成立初期,数计学院多次组织与“感恩·爱心”有关的主题班会或班级活动,力求树立良好公众形象,大力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道德风尚,动员更多的师生参与进来,为爱心基金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并按照捐赠人的意愿和本会宗旨,通过多种途径,募集爱心基金。
一件小事促使了感恩·爱心基金会的诞生,构建了数计学院师生互敬互爱、互帮互助的优良作风,使爱心之花洒满校园。
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如同奥运火炬的传递一般,爱心也是一个接力的过程,只要一传十,十传百,就能扩大爱心圈子,帮助到更多的人。目前,基金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助学金和奖学金的获得者捐赠,此外,也有许多学生在学院倡导下尽自己所能献出自己的爱心。“自己拿到的钱也是国家、社会给予的,当然也应该回馈一些给社会,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更应该起表率作用。帮助别人,不图回报,自己的内心也会得到安宁、满足。而且,我认为,只要每一个人都乐于奉献自己的爱心,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美好。”我校国家最高奖学金、学校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基金会捐助者梁海波这样和记者谈到。爱心基金的善款用途透明化、公开化,并接受本院广大师生的监督。她的资金主要用在了数计学院的在校学生:一是资助品学兼优的特困生;二是资助因家庭变故、意外创伤、疾病造成等遭遇突发天灾人祸发生贫困而急需帮助的困难者。三是借款给不能及时缴交学费的同学。
的确,“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以自己的方式来回报学校,回报社会,借感恩·爱心基金会这样一个平台,为那些想帮助同学们的人提供一个良好的机会,也使那些真正贫困的同学有了一个接受义举的窗口。
小小心意 感动你我甲流肆虐时期,我校许多学生都深受其害。为此,感恩·爱心基金会针对本院在此次流感中受害较大的15名学生进行寒衣补助,当老师将亲自挑选的棉被送到学生手中的时候,每个人心里都是暖暖的。“虽然棉被不是什么贵重的物品,但在如此寒冷的冬季中,一床棉被无疑是雪中送炭。我接到那床棉被后,心里想的是还躺在病床上的父亲,回家把棉被带给了他,告诉他是学校发的,当时心里特别的暖和,不仅是因为父亲的身体暖了,更是因为基金会给我这个机会把温暖带回来给他。”大四学生邓琼感慨地说到。一件寒衣、一床棉被并不是多了不起的东西,但却很少有人真正的想到并付诸行动。这也许就是感恩·爱心基金会的贴心之处。
去年寒假期间,在基金会组织下,相关负责人探望了数计学院戴国枝、徐行等8位退休教师,给他们送去了温馨的春节问候,更感谢他们为学院所做出的贡献。俗话说:礼轻情义重,虽只是一点小小的心意,但是也让这些退休教师明白不管他们是否还身在其位,师生们依然会记得他们的付出。
感恩是一个人该拥有的本性,是一份美好的感情,是一种健康心态,是一种良知,是一种动力。人有了感恩之情,生命就会得到滋润,并时时闪烁着纯净的光芒。永怀感恩之心,常表感激之情,才会永远快乐。我们必须铭记:一个懂得感恩并永怀爱心的人,才是世间最富有的人。 (黄倩 赵玉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