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慧鱼组竞赛在北京交通大学举行,我校选送的《多功能破障车》再度问鼎冠军。这是继2002年我校选送的《两岸号》后第二次夺冠。于此同时,另一件作品《生命保障车———抗震安全桌》获得大赛二等奖的好成绩。尤值一提的是,这两件作品都出自同一支由卢隆辉、钟景怀、赵栋、陈金水和吴锦真五位机械工程学院学子组成的队伍。
“这个比赛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有所不同,持续时间短,赛程较简单,它主要强调参赛者的自主创新能力”,队长卢隆辉向我们介绍道。回顾这不到一年的参赛历程,队员们感觉就像经历了大学生涯中一次新奇而又充满挑战的旅程。
盛夏的果实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们的故事同许多成功的案例如出一辙,却又耐人寻味。
接到大赛通知时,车辆工程专业大二的学生卢隆辉早已跃跃欲试,摩拳擦掌,他随即在同学中“招兵买马”,并陆续得到3名同班男生(钟景怀、赵栋、陈金水)以及热力学专业一名女生(吴锦真)的“响应”,最终在临近期末时正式组队。
都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份出彩的设计方案应是制胜的关键。距离比赛时间仅剩四个月左右,“暑期留校”自然成了队员们的必修课。在既无指导老师也无比赛经验的情况下提出一份理想的方案并非易事。此次比赛的主要内容是“救援破障,逃生避难”,如何在切题的基础上创新,并赋予作品可行性等等,都是重要的选择标准。“那段时间,我们白天各自构想方案,晚上汇集成果,一有分歧,就采取‘各方阐述,投票表决’的方式。当然,倘若一方坚持己见,则可保留意见。”在不断探讨摸索中,他们收获到意外的盛夏果实———两份理想的方案。
两件作品 双倍工作量
欣喜之余,他们又面临新的问题———两份方案,如何抉择。经过多方慎重考虑,他们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提交两份作品,这意味着队员们要在紧迫的时间里负担双倍的工作量———两份作品设计说明书,两份作品视频录像,两件作品的拼装……由于学识有限、经验不足,他们每走一步,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但当问题接踵而至时,队员们都不曾退缩。面对从未尝试的挑战,他们牺牲大量的课余时间泡在实验室拼装作品;产品设计说评书需要大量的原理、公式及数据作支撑,于是上图书馆借阅成了家常便饭;面对几乎从未涉及过的应用软件,队员们花大量时间自学,队长卢隆辉甚至参加了20多天的 “CAD三维设计软件”的全日制培训。
赛前的甲流风波
功夫不负有心人,队员们提交的两件作品都通过了去年11月份的初审。就在他们蓄势待发,一心一意冲刺决赛时,却收到大赛延迟的通知。由于甲流疫情,大赛组委会出于安全方面顾虑,临时决定比赛暂延,而具体延期并未确定。在等待的时间里,他们把这两件作品寄往“第三届福建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参赛,竟获得两个一等奖。这两个一等奖极大鼓舞了五名队员,他们一面改进作品,一面等待赛事恢复。终于在今年1月份,组委会公布大赛决赛日程改为4月10日至11日。
比赛指引今后的发展方向
带着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队伍正式出征。尽管宾馆预定方面出了问题,但队员们很快调整情绪,积极应战。在北京交大的比赛过程还算顺利,最难的“现场答辩环节”也不例外。“比赛现场是一个很好的展现与交流的平台”,卢隆辉笑着说道:“评委评分之后,我便开始‘不务正业’,流连于各个参赛队伍的展台,乐此不疲。”
最终,队员们的作品凭借出彩的设计方案、制作精良的作品实体、视频录像以及PPT,赢得评委的青睐。队员们表示,这样的硕果固然离不开三位老师的指导,以及学长(此前《两岸号》作者)的大力帮助。经历大赛,他们得到的绝不仅是奖杯,队员们从中收获了友谊,学会了团队合作,也体验到挑战自我的快乐。同时,大赛让队员们更加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它让我对整个机械行业有了进一步了解,并意识到知识的匮乏,所以我决定考研以继续深造。”队长卢隆辉说:“我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同学参加这样的赛事,从中提升自我。”(陈晓兰 钟舒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