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9月金秋送爽,又是新生入学的时间,初入大学校园的同学们都迫切地想了解我院学习、生活、实践等方方面面的情况,了解这个自己将在此奋斗四年的生活环境。为使大一新生更快地了解我们学校,记者替新生们向我院马争院长提出他们所关注的问题,请马院长为新生们解惑。
记者:电子科大中山学院办学20多年,合作办学也有7年,借助电子科技大学品牌效应,学院实现了质的跨越,在校生人数过万,学院办学成就有目共睹。您如何评价学院这些年来的办学成就?
马争院长:从1986年建校以来,学院走过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分别为孙文学院和中山学院,市政府是学院的投资主体。自从2002年合作办学以后,中山市政府连续5年共计投资1.5亿元支持学院发展,5年后正式 “断奶”。这种新的“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求发展”的办学模式,让学院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7年来,学院固定资产增长3.5倍。之前以招收本地专科生为主,在校生不到3000名,如今面向全国,在校本科生规模超过1.2万人。目前教职员工超过70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占教师总数的38%,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占教师总数的70%以上,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轻、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团队。继续教育在校生也已超万人规模,形成了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在职研究生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类型、多层次的办学体系。电子科大中山学院已成为中山市乃至珠三角地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
记者:办学理念深刻地影响着学院的办学方向和育人目标,而学院的办学理念与院长密不可分,作为“一家之长”的您,能不能阐述一下学院的办学理念?
马争院长:学院坚持“求真、求实、大气、大为”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理念,并结合中山市支柱产业和学院优势,努力培养适应地方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求真、求实”是学院在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作风和精神,也是我们始终追求的目标。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办学治校的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以育人成才为根本”的思想贯穿到办学全过程中。我们确定“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工作理念,不断固化教学的中心地位,实现了学院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在这样一种办学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在人才培养上非常注重让学生具有真才实学,既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要培养学生较好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工作上要有实干的精神和实在的结果,在做人上要有敦实厚重的品格,把学生真正造就成社会的栋梁。
二、“大气、大为”是学院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与努力方向。学院在办学过程中,鼓励师生员工要有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气质,要有奋发进取敢为天下先的气魄,要有海纳百川和谐包容的气度,要有志存高远勇当重任的使命感,要有拒绝平庸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
记者:电子科大中山学院是电子科技大学智力优势与中山产业优势结合的产物,就是希望为中山产业发展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合作办学后的中山学院,能为中山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智力保障带来怎样的作用?
马争院长:合作办学的成就归根结底是中山高等教育的成就。7年来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层次上,学院的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共培养了1万多名本专科毕业生,其中70%留在中山为中山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而在职教育培养的众多毕业生已成为企事业单位骨干或核心力量,部分还走上领导岗位。良性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直接为中山市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持与智力保障,学院已成为我市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之一。中山正在倾力打造“文化名城”,大力推进“产业升级”,一个城市若没有一所相当水平的大学,没有一个能够汇聚各类精英的大学,则无法真正实现内在文化的积淀与创新,谈文化名城建设就成了“空中楼阁”,产业升级更是“无源之水”。现在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首选是大城市,而中山属于中小城市,在对人才的吸引上具有一定的先天不足,“引进来,留得住”一直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外地招聘的人才,往往具有流动性强、人才供给不稳定的特点。而合作办学有利于人才培养本地化,充分发挥“属地优势”。大学犹如一个水库,源源不断地为当地输送最适合本地发展的专业人才。另外,经过四年培养,从外地来的学生逐步认识中山、了解中山、热爱中山,对中山有了强烈的认同感,才能最终扎根中山、服务中山、建设中山。
由于合作和扩大办学,学院聚集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他们大多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由于长期在中山工作生活,他们深谙中山的人文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一些建议和发展思路,比较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记者:许多学生选择我们学校,是因为一些专业课程的开设,我们比较担心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就业会不会困难等,我们学院的课程是如何开设和根据社会需求进行调整的呢?
马争院长:由于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对口显得很重要,但在这方面很多用人单位往往存在误解。比如制造杯和制造碗两个专业,学习制造杯的学生没有办法应聘学习制造碗的岗位,反之亦然。但其实这两个专业所学的知识具有共通性,为结合社会需要,我们大学四年人才培养当中,专业设置中把握大方向,采取宽口径的方式,即前两年相近专业所学的基础知识是一样的,到后两年才具体细分专业方向,这样学生可以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记者:其实我们作为学生,除了希望可以在大学里学习到知识之外,还很担心未来的就业问题,现在某些省份甚至出现了集体不上大学的现象,我们学院在就业上有什么优势?而我们是怎样强化这种优势的?
马争院长:我们作为本科教育学院,有别于高等职业院校,他们培养的主要是高级技术工人,而我们实行的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我们不仅了解我院学生群体的特性,还了解社会对我们学院学生的要求,专门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制定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甚至还制定了属于自己的教材。我们的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基础的同时,也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在实操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一些深层次的技术问题,比如工作过程中可以解决设计、研发等问题。
在实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学院遴选出一批科技特派员,他们是我院优秀的教师,被派到了企业,派到了第一线中,了解自己教授的课程在社会上是如何应用的,获取更多的实践经验后再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批老师活跃在中山各个企业当中,他们在外面研究的同时,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在就业上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用这种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理论上优胜于高职学生,在动手能力上高于普通本科院校。学院总体就业率连续几年保持在97%以上,居广东省高校前列。
记者:对新生来说,未来的四年还是空白的,他们应该如何规划好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在大学里谱写一幅属于自己的美好画卷呢?
马争院长: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对于即将开始大学生活的新生而言,我想给他们几点建议:一、学会如何学习。希望他们注重学习方法的转变与适应,形成独立思考、善于怀疑、探究真理的学习意识。不仅要会回答问题,更要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注重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和持续学习的能力,这将使其受益终身。二、学习如何做人。希望他们以成年人的心态去面对父母、同学、师长和社会,担当起一个独立人格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抱负的、有责任、有毅力、懂感恩、会思考的大学生。三、学会如何做事。除了知识的学习和储备外,大学生更应该要重视培养实践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及早定位今后就业的方向和领域,然后寻找一种最适合的途径提升自己,做好职业规划,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现在也有很多同学有创业的想法,这更要以学好本专业为前提,因为与专业背景相结合的创业,才能显示出自身的独特优势,创业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