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记者袁文魁 夏凌捷
师者,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今年寒假,新浪网推出“千问计划”博客,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一场关于大学课堂教育改革的讨论就此展开。
作为一所百年名校,我校更有一批拥有“求问情结”的教师。近日,记者走进了其中几位的课堂。
冯学锋:提问有价值可免考
“如果你们本学期提出3个以上有价值的问题,就可以免除期中、期末考试,并且成绩优等!”3月8日,在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04级学生的首堂《现代语言学》课上,冯学锋副教授宣布了课程考评规则,一石激起千层浪。
他说:“你们不可能没有问题,学习是无止境的,提得出问题才表明这门课学得好。不知道如何和老师交流,是大学学习的悲哀。”随后,他公布了提问的方式:手机短信、MSN、QQ、邮箱、教学博客。
冯学锋要求提问要有新意,对问题有深入理解。事实上,他从10年前就开始实行这个考查方法,以鼓励大家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激发大家互相赶超的意识,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我的印象中,至今还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免考。”他遗憾地说。
下课前,冯学锋发给每位学生一张学习档案表,将平时提问的时间和问题记录在案。课堂上,他允许学生随时打断他,及时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他还公开招募“助教团”,课后对其“开小灶”进行个别辅导,给予他们提问的机会并指导他们如何思考问题。
他认为,学生问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折射出当今大学教育的不足:一是没有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二是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很少利用课余时间钻研。他强调,没有不提问的学生,只有不善于启发的老师。要注意方法的引导,营造提问的环境,将学生求问的精神激发出来。
肖珺:启发激励促提问
“我常用启发式和激励式的方法鼓励学生提问。”新闻与传播学院肖珺老师说,“启发式是将问题设计成现实场景,用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激励式是通过比赛、计算分数等方式激励同学们提问。”
肖珺认为,课堂提问时间同学们沉默是常见现象,鼓励大家提问是老师的本职。大学生不喜欢提问题,内因主要是课堂知识吸纳不足,课下的阅读量不够。只有多阅读、多思考,才能提出疑问。外因则是班级气氛不够活跃,同学们不敢或不愿开口提问题。
“每次遇到值得讨论的问题,肖老师都会用一个小问题引导大家发现自己的知识盲点,然后再让我们提问。”该院学生赵进回忆道,“另外,她还会用加分的方式激励我们提问,效果非常好。”
肖珺提到,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多简单,都是有意义的。教育应该是双向互动的,老师应该大力疏导和鼓励学生提问,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涂险峰:以研究者姿态提问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请大家拿出一张纸来,就我们所学的知识提出两个问题,提问有深度的可以得高分!”在一次外国文学史的课堂上,文学院涂险峰教授抛出这样一枚“炸弹”,让很多同学措手不及。
“短短10分钟内能提出比较好的问题,肯定与平时思考和积累有关。”涂险峰说。
在提问中,有些同学实在“无问可提”,只好抄一些课后习题,如“莎士比亚的作品有哪些艺术特色”等。对此,涂险峰解释说:“我鼓励的提问,是要与学生向老师寻求解答的提问相区别,后者只是把老师当作‘参考书’和‘字典’,我需要的是学生以一种研究者的姿态提出问题。”
课后,有些同学为自己提出的“刁钻”问题自鸣得意,也有一些同学大呼“上当”,因为他们提出的那些想难倒老师的问题,解答者竟然是自己。对此,涂险峰说:“在研究中就是要自己难倒自己。提问先不要考虑是否有能力回答,而是要试图开拓出未知领域,越难回答的问题越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