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荣誉意味着责任——记“百人会英才奖”获得者马兆成

学生记者  徐梦辰  王然

    从容淡定中透露着自信,文质彬彬中流露出坦诚,马兆成亲切自然的微笑似乎揭示了他成功的“秘诀”——直率、勤奋、乐观。

                    
 醉心科研

    “做科研,我不会拘泥于某个具体思路,而是努力寻求创新,有所突破。”说起科研,马兆成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记得第一次参与科研项目还是大四下学期。虽然只是个小项目,他却整整做了一年。“试验过程真的很辛苦,可这还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当自己看不到研究的实用价值时,就会感到很迷茫。”他回忆说。每当这时,他都会停下手中的试验,到图书馆坐坐,查阅一下相关资料,寻找新的突破口。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向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请教,寻找灵感。
    前不久,一位来自法国国家科学中心的学者来校讲学,他兴致勃勃地去听课。当那位学者用计算机演示一个分子模型时,马兆成突然灵机一动,“我正在做的项目也可以利用计算机建立多糖模型呀!”于是,报告会结束后,他迫不及待地向那位学者请教,并详细了解建立分子模型的相关步骤。“从那以后,我们之间的交流就‘一发不可收拾’了。”马兆成笑着说。
    正是凭着执着创新的精神,短短几年间他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多篇;首次提出研究多糖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受到专家的好评。

 热衷交流

    从本科起,马兆成就特别注重在学生工作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几年下来,善于思考的习惯加上一股热情劲,身兼多职的他将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每周三晚,在小观园餐厅你都会见到一群特殊的客人——不同专业的博士生。就着暖暖的灯光和缕缕茶香,他们自由地交流着彼此的学习心得。“也许通过不同学科、不同思维的相互碰撞,大家会有新的发现。”这是马兆成创办博士生沙龙的初衷,随着博士生做学问的不断深入,他们的社交圈子也不断在变。“组织不同学科的同学进行交流,可以让大家在学习之余放松大脑,活跃思维。”学术沙龙自去年10月开办至今,受到了博士生们的广泛好评,其他一些学校也纷纷前来“取经”。
    马兆成不赞成闷头苦学,“要能将自己肚子里的东西讲出来,让别人理解。”2004年,他组织了一场“论文讲评大赛”,让发表过论文的同学站在台上讲解自己的论文。“听了师兄师姐发表论文的经历,我受益匪浅,不仅了解了很多相关信息,而且对如何写论文有了明确的思路。”一位同学说。

 热情“马哥”

    真诚、豪爽、热情,是身边同学形容他时用得最多的词。在实验室,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马哥”。
    “他是个热心肠,做实验时总是耐心地指导我们,生活中更是尽其所能地帮助大家。”“和马哥在一起,最珍贵的是那种兄弟般的感情,他总是用自己的热情和真诚感染着大家。”采访中,他的同学这样说。
    不仅如此,热心公益的他还尽可能将爱心播洒给更多的人。2003年,他组织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师生为湖北松滋贫困小学捐款捐物,并带领同学到该小学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走进有着“危房”之称的教室,看到那些磨掉油漆的桌椅和穿着破旧的孩子们,马兆成百感交集,“这些孩子都是祖国的未来,不能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希望号召更多的人来帮助贫困生。”

    如今,得到“百人会英才奖”的马兆成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因为他始终相信“你得到的每一个荣誉都意味着更大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