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相聚学术殿堂——2007博士学位授予仪式侧记

本报记者 张海东 实习生 郭莉 杨水琴

    6月21日。历经70余年风雨的樱顶老图书馆大厅分外庄严辉煌。前台上方的校徽和校训熠熠生辉,悬挂于大厅两侧的居里夫人、爱因斯坦、杨振宁等8位科学巨匠的照片,使大厅透出学术的崇高与神圣。
  8:30,2007博士学位授予仪式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开始。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校长刘经南院士,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副校长黄从新教授为2007届博士生颁发学位证书。今年我校共有922人获得博士学位。
  头戴黑色四方学位帽,身着黑红两色学位袍,绶带分别为黄色(工学)、粉红色(文学)、灰色(理学)、白色(医学)的数位博士整齐列队大厅正中,他们是从珞珈山走出的学术精英。理学博士陈荣志、医学博士张彩霞在三大检索源刊发表的论文,影响因子均在10.23以上;理学博士胡艳军在SCI源刊发表论文11篇,获中科院奖学金;在广告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文学博士吕尚斌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并被任命为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两次进入南极、首个登上南极冰穹顶点的工学博士张胜凯入选2008北京奥运火炬提名护跑手。
  周洪元老师高兴地说,这是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获奖最多的一届博士。韩俊波博士在Nanoletters等SCI源刊发表论文9篇,最高影响因子9.887,还获得安泰创新奖学金、“澳鄂大专人士协会陈国成奖学金”、优秀研究生标兵、我校十大学术之星等荣誉称号;王兵博士在SCI发表论文9篇,获华为奖学金、三星奖学金、“宝钢”特等奖学金,获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两次被评为校优秀研究生标兵。沈有先老师告诉记者,31岁的工学博士胡海英今年毕业,丈夫张玉成明年毕业;26岁的工学博士朱爱珠今年毕业,丈夫吕涛明年毕业。两对夫妻你追我赶,勤奋好学,在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早已传为佳话。
  在授位仪式现场,亲友家属们纷纷用相机记录下这难忘的时刻。10年前,58岁的黄汉先第一次来武大是送儿子黄启辉读本科,10年后第二次来武大,是参加儿子的授位仪式。包括2岁的表侄女、外孙女在内的18人组成的亲友团也来到现场。“儿子为我们争了光,感谢国家,感谢武汉大学培养他成才。”老人激动地说。文学博士段平忠的妻子抱着儿子来参加仪式,她说:“儿子还没出生,丈夫就在读博,如今儿子已经2岁多了。”
  整个授予仪式分为四场,庄重、典雅、崇高而又充满生机活力的海顿四重奏贯穿始终。刘经南说,今天我非常高兴,祝贺你们通过寒窗苦读获得博士学位。今后无论在任何岗位,都要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发扬武大校训精神,做创新性、领军型人才。你们要加强与母校的联系,为母校争光,母校永远支持你们。
  现任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的刘汉俊博士说,母校为培养学子付出了很多辛劳,我们今天从这个学术殿堂走出去,一定要记得感恩,永远不忘自己是武大人。
  图为授予仪式现场闵一帆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