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在这样一个贫困县,活跃着一支来自我校的研究生支教团,他们在镇上惟一的全日制中学———胜利中学一呆就是6年。
2006年9月,我校第八届研究生支教团来到罗田县,其中5名同学赴胜利中学任教,2名同学在县理工中专任教,1名同学留在县团委工作。
▲请来洋教授▲
5月26日,“美国老外要来”的消息打破了胜利中学昔日的平静。孔祥辉、张岳和李鑫鹏这些天正忙着挂横幅,和同学们一起准备节目,他们3个都是来胜利中学支教的我校研究生。受他们之邀,4名外教也来到大山,为孩子们开展英语口语培训。
“你的家乡也在山区吗?”“你为什么来中国?”起初,孩子们只是怯生生地向外教提问,几轮游戏过后,他们便大着胆子,又是教外教剪“双喜”窗花,又是教外教用毛笔写“福”字。参加联欢会的每位学生都得到了外教送的一本袖珍英汉字典,而他们则回赠给每位外教一双手工布鞋。
此行,外教们捎来了武大学子的“心意”———1000余件衣服、价值2000元的外文书和800多元捐款。
这次邀请外教讲学,只是研究生支教团在胜利中学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之一。6年多来,19名支教团成员先后来此任教,他们在为中学注入新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还积极为贫困学子捐款捐物,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百姓的一致好评。
▲一“课”都不能少▲
孔祥辉是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研二学生。研一下学期他报名参加了团中央招募社会志愿者计划,被派往胜利中学支教。回忆起刚到时的情景,他依然感慨万千:“走进学校为我们安排的两间寝室,一股霉味扑面而来。墙上蜘蛛很多,没有窗户,屋顶是用彩色塑料布简单扎成的。”由于老师少,每个老师的工作量很大,孔祥辉同时要带3个班的英语课。事实上,长期以来胜利中学初中部30个班的英语老师就只有13人,且多数不是英语专业毕业。因此,学校只能常年依靠支教的老师充实师资队伍。
“在胜利中学,几乎每个女孩都会用一个‘歌本’记录歌词,她们会在课前齐唱现在最流行的《隐形的翅膀》。”张岳这样记录歌声带给他的感动。为了培养山区孩子的兴趣爱好,志愿者先后举办胜利中学篮球赛、英文朗诵比赛等活动。今年,他们又将校园十大歌手大赛搬进了中学,让爱唱歌的“百灵鸟”飞上枝头。
“初三有个班开学时还有70多人,到了学期末就只剩50多人了。很多孩子连毕业证都不要就出去打工了。”李鑫鹏向记者介绍说。在胜利中学,近70%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在当地相当普遍。李翠原是李鑫鹏班上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她今年选择了辍学打工。“她每周都会打电话给我,谈谈工作情况,并答应下学期回来上学。”李鑫鹏无奈地说。
▲最大的心愿▲
从胜利镇到毛家坳村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这条路对支教团的志愿者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今年3月,他们联系到一个名为“日行一善”的捐助网站,帮助毛家坳小学学生发布贫困生资助信息。他们马不停蹄地赶往毛家坳统计每个贫困小学生的资料,为孩子们拍登记照。目前,他们已为近40名小学生联系到社会捐助,胜利中学也有15人得到捐助,捐助款达8000余元。
6年来,在支教团的帮助下,学校建立了语音室、图书室和微机房。“志愿者们为山区的孩子们引来了知识的清泉,搭建起了向贫困地区学生捐资助学的桥梁。”罗田县团委书记王光华说。
研究生支教团是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实施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服务项目之一,1999年启动实施,我校是最早入选该项目的26所高校之一。在学校开展志愿支教服务的8年中,先后选拔了一大批志愿者在甘肃、山西、湖北秭归等地开展志愿服务,形成“志愿加接力”的良好机制。
“也许一年的时间并不能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但我们却能做一件对山区孩子一生都有意义的事。”张岳说。面对山区艰苦的条件和繁重的教学压力,面对孩子们天真淳朴、渴望知识的眼神,面对乡亲们“盼之又切,爱之又深”的情感,志愿者们辛苦并快乐着。因为,“能为山里孩子做点事,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图为外教给学生上口语课
密淼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