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新闻与传播学院:展现“珞珈学派”的魅力

实习生   陈雪莲

    “我常常在想,在新闻传播领域什么是‘珞珈学派’的特色?只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凝炼研究方向,方能在国内外众多新闻院系中占一席之位。”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单波说。
    据了解,新闻文化与实务研究、中西新闻比较研究等已经成为该院富有特色且具有传统优势的研究领域。

跨学科与实践性
    “从建设跨学科知识结构的学术队伍这个角度来设置学科方向,在教学和科研中鼓励立体的学科思维方式,摆脱‘就新闻谈新闻’的旧圈,在深度上发展自己。”单波说,“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就是典型的将新闻传播学与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方向。”
    “注重实践性是我院教学科研的一大特色。我们强调科研面向现实,为现实服务。”该院副院长强月新说。新闻与传播学院与《楚天都市报》、湖北电视台展开立体化的科研合作,产生了《〈楚天都市报〉的品牌建设》、《湖北数字电视发展情况调查》等一系列针对性强、有现实价值的高质量调研报告。还设置了一个学期的专业实习课程,学生们奔赴全国各地的新闻媒体进行实战实习。“在每年一度的专业实习总结表彰会上,我们总能欣喜地尝到这种实践性教学带来的累累硕果。”强月新笑着说。
    该院还注重科研品牌建设,“每年我们院举办15至20场‘珞珈新闻与传播论坛’,邀请海内外名流、有突出成就的业界学界人士来作讲座。2007年12月,邀请了凤凰卫视著名评论员、美国和台湾学者来作学术讲座。”

实施精品战略
    “实施精品战略,保证科研的质量,这是我们的另一个法宝。”单波说。2007年该院共获得5项湖北省社科奖,1项教育部社科奖,1项湖北新闻奖论文论著奖。据CSSCI统计,该院师生的论文引用率居全国前三位,并被新闻文摘摘引,人大报刊中心等全文转载,在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新闻与传播学院打造研究重地的手段之一是编辑出版《新闻与传播评论》《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核心学术刊物,为保持学术上的公正性和内容的多元化,期刊实行匿名评审。2001年以来,在国家和省部级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出版了珞珈新闻传播丛书、专著和教材30余部。
    学院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申请方面是文科院系中的佼佼者,从2001年以来,共承担了国家及地方纵向和横向课题项目45项,总经费达545万元。项目数是过去15年总和的3倍,而经费则是过去15年总和的5倍多,人均科研经费则由过去的不足1万元提高到5万元。2007年一年的科研经费就有160万。
加强深度国际合作
    打“国际牌”带来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好处。该院通过与国外新闻传播名校名系合作办会,并将合作办会制度化,同时与国外学者共同研究,真正做到跨文化研究。同时与国外大学合作培养人才,如与国外著名传播学者洪俊浩、赵月枝教授联合培养博士生,新闻院每年派出3-10名博士生到国外交流和培养。
    由新闻院主办,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学者共同参与的“跨文化传播国际会议”每3年举行一次,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四届。2007年10月底由我校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与传播学院与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政治学与传播学院联合主办的政治传播国际学术会议成功举行。由美国开放基金支持举办的为期一个月的“公共卫生报道会议”,多国多地区的学者们讲授了26场讲座,使广大师生迅速了解了国际化的报道方式。
    ……
    “我们会将深度国际合作进行到底,珞珈山还将有更多更好的新闻传播国际会议举行,‘珞珈学派’的魅力也将在国际舞台上彰显。”最后,单波充满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