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记者 代希奎
第一次看到极光,第一次开雪地摩托,第一次在冰川上行走;最小的大学,最北的物业公司,行走距离最长达到3000米……在北极,唐瑞经历了很多个第一次,也经历了很多世界之最。北极之行,让她眼界大开,感受颇深。
挪威重环保
在挪威,环保观念深入人心,这一点让唐瑞印象深刻。有着“北极之门”之称的特罗姆索市,宾馆不提供一次性的洗漱用品,使废液和垃圾的排放量大大减少。室内很少使用油漆木材装潢,供暖主要依靠地热。由于环境质量高,自来水可作为饮用水。
“挪威居民出行一般不用私家车,很多人滑雪橇,这样既环保,又做了运动,所以空气质量很好。”唐瑞说,“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基本不用火力发电,而采用焚烧垃圾的方法来发电,这样可以节省能源。”
在日记中,唐瑞写道:“挪威已经将环保落实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相比之下,我们在这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初识黄河站
唐瑞曾无数次在电视、报纸上看过北极黄河站,可真的到了那里,看到绛色长楼、狮子石雕、红红的中国结这些极富中国特色的东西,一种回家的感觉油然而生。
黄河站周围有不少国外科考站,而所在地新奥尔松也被称为国际性科考社区。“在那里,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国家形象。作为学生,我们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唐瑞说。
在北极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武大人不平凡的足迹。“极地老人”高时浏1950年来到北极,成为北极科考中国第一人;鄂栋臣教授四赴北极,于1996年第一次将五星红旗插在北极点;近几年,他培养的学生也开始承担我国北极科考中的重要科研项目,并做出突出成绩。如今,武大学子唐瑞作为“北极使者”又来到这里,“真的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她由衷地说。
迟到的曙光
3月8日是当地的太阳节,也是迎来漫长极夜后首次日出的日子。由于突起风雪,迎接第一缕曙光的计划搁置了。
当天上午,站长带领他们体验极地野外科考,大家一路踩着厚厚的积雪艰难前行。为节省体力,他们爬的爬,滚的滚,短短3000米,竟走了6个小时。站长说:“真正的野外科考比这艰苦多了,野外作业最少要20多个小时,天气比这恶劣好多倍。”
3月9日,队员们终于见到了迟到的第一缕曙光。唐瑞回忆说:“一大早就听到有人喊太阳要出来了。我赶紧出去,发现天空已经泛红,如倒在宣纸上的朱墨慢慢浸开。大伙儿都目不转睛地望着冰山那边,屏住呼吸,看着太阳一点点升起。当太阳探出整个头,所有人都欢呼起来。虽然这缕曙光从日出到日落,不过短短10多分钟。”
最后的任务
3月11日就要离开黄河站了。临行前夜,唐瑞和队友接到一项特殊任务:垃圾分类。在进入黄河站的第一天,站长就告诉他们,站里设置了五种常见垃圾分类箱,扔垃圾时一定要注意分类。可有的人垃圾分类的意识不强,并没有按要求做,所以不得不把垃圾倒出来重新分类。
北极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极容易遭到破坏,因而垃圾处理极为严格。“比如一包方便面,调料袋是软塑料类,里面残余的油属于实物类,而包装袋上的价格标签则属于纸类,小钗子却是硬塑料。分类之细可见一斑。”唐瑞说。
站长告诉他们,如果垃圾分类不细,送到挪威的垃圾处理公司,就会被人耻笑。因此,做好垃圾分类也是在维护祖国荣誉。
图为唐瑞在“北极之门”特罗姆索市 钟楠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