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记者 徐燧 通讯员 李世艳 颜冬
嫦娥奔月,振奋了亿万中国人的心,也勾起了人们对月球无限的遐想。然而,对于为什么要探测月球这一问题,大多数人却知之甚少。4月16日,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以一场题为“月球探测的形势与中国的‘嫦娥工程’”的报告,解答了大家心中的疑惑。
“人们最熟悉的两大天体,一个是光芒四射的太阳,这是白天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月亮,它以银白色的光辉,洒满大地。”讲座伊始,现场就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月亮一直伴随着地球,经历着地球上所有的变迁。”“它非常温馨、圣洁,是人类可以依靠、寄托的一个天体。”“月球是那样宁静,它对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十分了解。”欧阳自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月球的相关知识娓娓道来。
讲座现场,同学们最多的一个姿势就是一手托着腮,两眼聚精会神地盯着大屏幕。屏幕上很少出现复杂的原理,更多的是一张张奇异瑰丽的图片。“真美,就像一首诗!”来自测绘学院的李峰同学轻声感叹。
“1989年,世界上就掀起了一股重返月球的热潮。美、俄、日、德、英等国都宣布了自己的探月决心。为什么大家都抢着探测一块‘死石头’呢?因为这是一个谁先利用谁就先受益的问题。我们只有拥有了自己的技术,有本事去做,才能维护国家的合法权益。” 谈到“嫦娥”奔月工程对中国航天事业的意义,他还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在‘嫦娥’之前,中国的太空活动从未离开过地球,就像中国的足球队还没有冲出亚洲一样。”
面对当今世界各国在探月上的激烈竞争形势,欧阳自远用“前有阻击,后有追兵”这八个字来形容。“我们一定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靠买别人的东西只能受别人欺负,我们必须造出‘中华’牌的探月工程。”
对于目前载人飞船登上月球面临的最大困难,他解释说:“最重要的不是上去,而是回来。我们现在去月球,只有一张‘单程票’。”对于中国载人登月的未来,欧阳自远充满信心:“只要我们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会实现载人登月。”
在一个多小时的讲座中,掌声一次又一次响起。每次掌声过后,欧阳自远都会站起身,微微低头,然后鞠躬向同学们表示感谢。“从欧阳院士身上,我看到了一位科学家和学者的谦逊。”来自生命科学学院的方静同学感慨地说。摄影:张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