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肖珊
绿茶,笑脸,四川方言。
6月4日下午,人文馆北厅茶香袅袅,乡音脉脉。我校川渝籍师生座谈会在这里召开。这是地震发生后川渝籍师生首次相聚。
“咱们都是四川老乡,一定要用家乡话好好交流一番。”座谈会主持人、研究生院招生工作处处长赵雪梅用四川话热情地招呼大家。
印刷与包装系2006级本科生王婷婷的家在银川市贺兰县,她家的房屋在地震中全部损毁,家人暂居亲戚家。“这些天,是学校、老师和同学们默默的关心和无私的帮助让我度过了最难熬的时间,真的很感激他们。”
“虽然家里的房子倒了,但家人都平安。房子没了可以重盖,只要人在一切都可以重来。”家在汶川的HOPE护理学院2007级研究生罗丹说。
看不到沮丧和低落,在场30多位川渝籍同学的脸上,只有感动、乐观与坚强。
座谈会上,师生们围绕重建家园这一主题畅所欲言,建言献策。
“重建家园除了房屋、经济和物资之外,更重要的是精神、文化和内心追求的重建。自救自护和应急能力的培养也刻不容缓。”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刘俊祥教授的一席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社会学系2006级硕士生胡俞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地震当天,他一直到晚上10点才和家人取得联系,其间经历的焦虑和恐惧令他至今心有余悸。他从专业角度指出心理援助更注重长期的计划性与持续性,而非一时的劝慰和开导。“如果大家毕业后回四川,可以随时和我联系。我愿意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家乡的父老乡亲!”
“我的经历比较曲折,遇到过很多磨难。但我认为,只要努力一定可以重拾自信,逐渐克服内心的恐惧。”来自广西桂林的水利水电学院教师赵昕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大家走出心理阴影。他希望大家树立信心,学会在逆境中成长。
会上,每位同学还得到了一份贴心的礼物——武大川渝籍教师通讯录。“这次座谈会只是一个开始,我希望川渝籍老乡能经常联络,交流感情。最重要的是同学们一定要记住,老乡们一直在身边支持你们!”赵雪梅一席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所有老师的心声。
后记:座谈会结束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同学执意委托记者将老师捐给他的300元钱转赠给更需要的同学。感谢这位同学对本报的信任,11日下午,记者已帮其达成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