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80后”VS“90后”:珞珈山下话成长
学生记者 徐燧

    “80后”和“90后”相聚珞珈山下,你一言我一语地探讨人生百态,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9月8日,校团委和青年发展咨询与服务中心举办的“‘珞珈起步’新生教育系列活动之‘对话90后’”也许能给你答案。

                                   “90后”:我们向武大走来
    一段精心制作的DV短片拉开了活动序幕。镜头里,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生,以同样的微笑传达同一个声音:“武大,我来了!”
    从今年开始,“90后”开始大规模走进大学校园,武大“90后”新生占到了总人数的52.8%。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的一位来自山东聊城的女生和家长出现在晚会上,请大家见证她在武大的第一个足迹。除了父母,她的爷爷奶奶也来到了活动现场。“我太激动了,所以一定要亲自送她来。我年轻时没有机会上大学,后来儿子考上了山东大学,现在孙女又考上了武大,能够分享时代和社会赠予他们的幸福是我的幸运。”提到孙女,爷爷的语气里满是抑制不住的骄傲与自豪。“我爱你们!”女孩写了卡片送给家人,一家人动情拥抱在一起。
    “爸爸妈妈脸上的皱纹增加了,妈妈可能有些发福,爸爸两鬓的白发又多了几根,但是他们对我们的爱永远不会改变!”借着这感人的一幕,主持人呼吁在座的新生闭上眼睛,回忆父母的点滴关怀。睁开眼睛后,新生们看看身边的父母,默默低头怀想,现场气氛霎时温馨起来。
    四位“90后”一出场便以出色的才艺技惊四座。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生汪思烨把中提琴视若生命,却不愿把演奏当作职业:“若用爱好去为人生做铺垫,岂不是太可悲了吗?”而演奏黑管的张思齐则不愿被贴上“90后”的标签,“我们自己的生活,自己决定,自己做主。”来武大之前,她曾有机会留学加拿大,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武大:“父母的话只是建议,决定权在我手中,我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80后”:感恩是永远的关键词
    与“90后”在舞台上的张扬和无畏相比,台上的“80后”显得内敛而质朴。他们以普通学长学姐的身份与新生一起分享求学的感悟。
    现场主持人要求每位“80后”从5个分别写着感恩、理想、智慧、责任、创新的灯笼中选择一个进行解读。5个简简单单的词汇,引出一段段各不相同却温馨感人的故事。
    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背着生病父亲上大学的黄来女用她坚强乐观的笑容再次感染了“90后”的学弟学妹。她选择“感恩”来诠释内心深处最真切的感激之情:“无论是对社会、学校、身边的老师同学还是对父亲,我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心底深深地感恩。”
    曾经在2004年当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徐本禹,则在感恩之外增加了一份责任:“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我选择了支教;但是责任让我坚持了下来,无怨无悔。”
    大学生文化艺术协会主席李创毫不犹豫选择了写着“理想”的灯笼,“我的所有成绩和荣誉都归功于理想,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80后”与 “90后”:我们都是追梦人
    在对话环节,“80后”与“90后”有交流也有争锋,交流如三月春风,交锋则如战场上的短兵相接。
    动力与机械学院的一位新生坦言自己比较叛逆,曾在高考作文中提出“真正值得让座的人不需要我们让座。我们不需要尊重那些不值得尊重的人”等新锐观点。现任校学生会主席曾灿反驳说:“我们应当尊重生命,尊重每一个人,这不需要什么理由。”两人在你来我往之间,隐隐有兵刃气,仿佛辩论场上的针锋相对。
    在游戏环节,主持人要求“80后”和“90后”在3分钟内摆出一个有创意的Pose并解释寓意。“80后”摆出了千手观音的Pose,而“90后”则现场独创Pose。
    虽然竞争激烈,但当大家站在一起,举着那些象征人生最重要内容的灯笼时,又显得十分和谐,脸上挂着对未来的希冀。“不管是‘80后’还是‘90后’,我们来武大都是为了追逐心中的梦想,我们是一群追梦人。”“80后”张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