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已成为今天中国高校唱响的最强音。
百舸争流,勇者当先。武汉大学凭着得天独厚的人文社会科学传统优势,积极回应重大理论现实问题,一个提供高水平决策服务的“珞珈智库”正在形成,并发挥越来越强大的作用。
直面现实抒宏论
改革开放30年来,时代发展的壮丽画卷上一次又一次地深深镌刻上“武汉大学”的印记,其“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日益彰显。
如昔,从陶德麟教授在“真理标准大讨论”中发表《逻辑证明与真理标准》对确立真理的“实践”标准起重要作用,到马克昌教授参与公审“四人帮”的辩护工作揭开“依法治国”新篇章;从韩德培教授为宝钢与日、德企业合同纠纷提供咨询意见而挽回经济损失数亿元,李崇淮教授提出武汉经济“两通起飞”战略构想获武汉市政府“一号嘉奖令”,到余杭教授提出“成本控制”、“招标投标”的锦囊妙计给企业增收节支数亿元……学术大师们的研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令人瞩目。
当下,从首次提出生育观“三分法”为完善计划生育政策提供依据,到两岸关系研究为相关政策提供支持;从近20位专家主持或参与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大研究项目,到多位学者参与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从数位专家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和中央领导作辅导报告或专题讲座,到一批批学者走出书斋投身现代化建设大潮……百花齐放的后进者使武汉大学成为学术服务现实的重镇。
共商兴国计,争做弄潮人。“十五”以来,学校通过竞标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6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9项,在全国名列前茅;今年,我校的教育部社科规划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获准数目更是分获全国高校第一和第二名。
与此同时,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部门委托或联合组建的武汉大学中国边界研究院、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等一批跨学科研究平台,构筑起人文社科服务社会的直通道和新格局。
惠泽一方谋福祉
武汉大学只有立足湖北,面向全国,才能最终走向世界。
立足湖北,文科学者通过担任省市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参事、特邀咨询员、各级人大代表、为企事业单位进行咨询决策、参与规划与公共政策制订、联合主办湖北发展论坛等途径,为湖北发展提供智库支持,影响深远。
仅2000年以来就承担各类横向项目2000余项,获得科研经费超亿元。“两通起飞”战略、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与全面实现小康战略、21世纪中部地区面临的形势及其发展对策等系列研究成果取得良好成效,科技考古两大发掘“湖北巴东旧县坪遗址”、“湖北郧县辽瓦店子遗址”先后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面向全国,多方出击,多点开花,很多文科研究成果示范效应明显。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方案、能源安全问题、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信息资源规划管理与利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中国和平发展的重大国际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丰富的研究成果,折射出担当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与勇气。
薪火相传谱华章
传承中华文明,传播先进文化,武汉大学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永续中华文脉之使命。
从十余年前的《西方经济发展思想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人权理论与实践》,到近年的《故训汇纂》、《康德三大批判》新译、《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等,都可谓各自学科的扛鼎之作。新世纪以来,原创作品更趋丰富,传世精品不断涌现,学术交流空前活跃。在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中,十数著作荣膺一等奖,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诸多重要奖项上多次折桂,近300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心怀天下苍生,造福黎民百姓,武大学者书写共创和谐发展新篇章。
面向社会的数千场报告会以及法律服务与心理咨询,获得良好社会效益,如社会弱者权利保护中心开我国法律援助先河,16年间免费代理诉讼案件2000余起,有力地影响和推动了国家相关政策改进和法治发展。2007年,围绕“和谐社会构建”这一重要主题举办的“和谐之道——跨学科对话”北京•珞珈论坛,被誉为“对党的理论创新做贡献、服务国家发展、将学术责任与社会责任紧密联系的可贵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