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名家讲学问,可以知世明理;听名家论人生,可以励志精进。
近日,作为首位嘉宾,法学泰斗、资深教授马克昌先生做客“楚天都市报高校大讲堂”。他从自己的大学生活谈到他所见证的时代,引导在座学子穿越历史烟云,激发他们关注现实的热情。
走进当时全国四强的武大,觉得前途“一片光明”;为了就业方便,与法学一生结缘;负笈珞珈山水之间,曾追捧胡适讲座,也曾“遇到不想听的课,背起书包走人”;毕业后走进中国人民大学,成为新中国首届研究生,却“没有学位”……马克昌的大学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翻开了就让人不舍得合上。
“解放前的大学生活跟现在不一样,强调学生自律。课堂上,如果觉得老师讲得不好,学生可以中途夹起书本离开,也可以不去上课,只要能跟上学习,考试考得不坏就行。现在有些同学比较自由散漫,可能比较适合那个时候的大学。”台下笑声四起。“有些课,老师讲的内容跟讲义差不多,看看讲义就行了,所以有些课我也没去上。不过考试我都过了,90分以上的不多,60分的课程也很少,不是太差。”老教授当年也曾缺课,台下学生用大笑共鸣。
大一时,法律系学生要上的课程比较少,主要是各个学科的概论。“教科书跟现在也不同。比如经济学概论,会介绍经济学的各个学派,让我们了解学科的整体情况,非常有用。哲学概论讲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扩大了我们的视野。”
马克昌是法学泰斗,但在大学里,他的文学生活同样精彩。
流连图书馆,饱览《家》、《春》、《秋》、《子夜》、《雷雨》、《日出》、《安娜•卡列尼娜》等文学名著;上世纪40年代流行的言情小说《北极风情画》、《鬼恋》,至今仍清晰地留存在他的记忆里。
那时大学也常办名人讲座,胡适、张君劢、端木蕻良等名家来武大,马克昌一场不落。听说胡适要来,他还赶紧占个座位。胡适的爱护学生、修养深厚,给马克昌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一次我接受采访,记者把我听过胡适讲座这段专门做成报道,把这当成了一桩轶闻。”
学生的课程是自己选的,除了专业课,马克昌还选了中文系的音韵学,钻研吟诗作对、合辙押韵。马克昌还记得,学校附近的杨家湾曾有不少茶馆,在那里也留下了他和同学们的青春身影。
1950年,马克昌毕业了,留校任助教,随后学校送他到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班,这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研究生。
两年学习中,上课的是苏联专家,老师讲的是俄语,马克昌最初完全听不懂。不过到研究生班毕业时,除了俄语成绩是“良”,其他课程全部是“优”,“比本科成绩好多了。”
优秀的成绩背后是实打实的付出。研究生有关课程,老师要求看相关原著。光读《资本论》原文,马克昌就做了几大本笔记。研究生班期间,他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且认准了学术研究方向——刑法学。
马克昌起伏跌宕的人生经历打动着年轻学子,风趣幽默的演讲更让现场笑声不断。“他是一个见证历史的人物,他身上有种历史的厚重感。”讲座结束后,来自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周琦和徐小龙依依不舍:“他所经历的那个时代,是我们这些年轻人所不曾经历的,那些往事也是我们渴望了解的。老先生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生当中的起起落落,真有些没听够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