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以话剧艺术演绎乐山精神蒋太旭

    1938年春,日军进逼武汉。武汉大学近千名师生背着行囊和书包,告别美丽的珞珈校园,踏上西迁乐山之路,开始了八年的流亡生涯。从1938年4月29日“国立武汉大学嘉定分部”在乐山正式上课,至1946年10月31日离开乐山返回武汉的这一时期,被称为武大办学史上的“乐山时期”。
    由武大师生自编自演的多幕校园话剧《西望乐山》,是纪念武大西迁7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头戏”之一。该剧汲取、借鉴欧美“文献剧”及古希腊悲剧的创作元素、表现手法,以一位名叫东方美的武大女学生在乐山时期的成长经历为内在线索,以一群当代大学生记者去乐山寻访及不同时代的大学生歌队为外围线索贯穿始末,通过高度凝练和浓缩,艺术地再现了这座百年学府的“八年抗战史”。 

                                剧中人物和情节都有真实原型
    艺术系主任彭万荣教授通过访问当事人和查阅历史文献、回忆录,在掌握大量鲜活的一手资料后,潜心三个月完成了剧本的创作。
    彭万荣深有感触地说,武大西迁乐山的八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黑暗、最血腥的八年,也是武大百年办学史上极其艰难的时期。但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武大却创造了中国高校教育的辉煌——不仅大师云集,有当时国内最知名的学者教授,如叶圣陶、朱光潜、徐中舒、冯沅君、吴宓、李国平等,而且学风愈挫弥坚,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包括12位院士和许多著名专家学者,跻身当时中国四大名校之列。
    据了解,该剧虽是通过艺术手法再现历史,但剧中人物和情节都有真实原型,涉及原武大教务长、著名经济学家杨端六与袁昌英教授一家。而“王校长”的原型之一就是当时“抱必死之决心,撑起脊梁”的武大校长王星拱。

                              为武大留下宝贵的精神文化产品
    “八一九大空袭”、“八宝饭”、“白宫”、“第八宿舍”、“疤病”、“农工夜校”等乐山时期的“关键词”,均在该剧中得以充分展现。彭万荣表示,希望通过这部戏反映武大乐山时期的校园生活,揭示当时师生的真实情感。
    这台多幕校园话剧将在武大校庆115周年暨西迁乐山70周年纪念大会上公演,并由此将学校自今年5月全面启动的以“弘扬乐山精神,再铸武大辉煌”为主题的西迁系列纪念活动推向高潮。
    武大人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地纪念这段历史?校长顾海良表示,乐山八年办学是武大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体现出民族危亡之际武大师生激发出的爱国激情和远大志向。今天开展隆重的纪念活动,就是要进一步总结、凝练、弘扬乐山精神,推动武大的发展。他表示,用排演话剧这一形式来纪念,改变了传统的纪念活动模式,是一种创新,把武大乐山时期的办学历史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不仅能不断深化广大师生对乐山精神的认识,也能为武大留下宝贵的精神文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