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校庆感言(庆祝建校115周年暨纪念西迁乐山70周年大会发言摘登)

                   周克定(乐山时期老校友)     
                                  忆当年求学时 
    我1942年入校,1946年从电机系毕业。我写过很多回忆乐山的文章,每次第一句话都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在武大读了四年书!”四年中,我学到了老师的道德品质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增长了求学工作的能力,增强了文化积淀。
    我们系有两位老师令我印象深刻。一位是赵师梅老师,他可谓是道德方面的丰碑。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派他到美国学电机,以发展中国的工业。学成回国后他办了三个电机系,第一个在湖南大学,第二个在武汉大学,第三个就在今天的武汉理工大学。当年,他受命当国民党的训导长,负责管理进步学生。可他不但不管,反而经常鼓励和帮助他们,被国民党批评“办事不力”。赵老师常跟我们聊天,他说过的一句话令我至今难忘:“学习一次不及格没关系,第二次及格就行了;但品德方面若无德的话,那就糟糕了,要尽一辈子去还账。”
    另一位是叶允竞老师。他家境清贫,家徒四壁。有段时间我们四个同学每天下午去他家上课,只见他家唯一的桌子只有三条腿,颤巍巍的,每次我们都要小心翼翼地维持桌子的平衡,生怕它倒了。叶老师学问高深,我曾用四句话形容他,同学们说形容得很好:“满脸笑容,情绪乐观,不停顿地追求学问,满怀热情地教书育人。”
    当年我们求学武大,还有一个优越条件:可以学习本专业以外的知识。每个系都有知名专家,每到周五,我们便去看海报,看周末是哪位专家做报告。我印象很深的是文学系的刘永济先生,他给我们讲《孔子之所以为圣》,引经据典,分析得淋漓尽致,我们听得如痴如醉。这些报告对我们为人、处世、学习、教育子女等都有很大帮助,让我们受益匪浅。

                蒋辅义(乐山市市长)          
                                将缘分延续下去 
    武汉大学在乐山的八年,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八年,是武汉大学自立自强的八年。武大师生高举“科教救国”的旗帜,秉承“明诚弘毅”的校训精神,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学校规模由西迁乐山时期的600多人,到1946年回迁时的1700多人,教职工由西迁时的200多人增至回迁时的600多人,图书资料、教学设备都有所增加,被誉为当时的“四大名校”之一。
    武汉大学在乐山的八年,也是武大师生造福乐山人民的八年。八年间,武大人创办学校,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开启了乐山现代教育之先河;创办工厂,传授技术,奠定了乐山现代工业的基础;根除疾病,造福乡邦,服务社会。武大在乐山的业绩,乐山人民永远不会忘怀。
    今天的乐山,已经由70年前的一个小镇发展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城市。武大当年所在的文庙,乐山市政府进行了规划,将其精心修缮,打造成老城区的中心公园,并将永远保存下去。武大在文庙建立的西迁纪念碑,将代代传承。武大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水平,希望双方能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将缘分一直延续下去。

                何炎祥(教师代表)            
                              大力弘扬乐山精神 
    70年前战火纷飞,武大人忍辱负重,八年迁徙终不悔,直面奋争铸辉煌。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武大的先驱者坚持教学和科研,营造出讲学自由、人才荟萃的生动局面,培养出一大批杰出人才,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伟大奇迹。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团结奋斗培育了武大人教育报国、不畏牺牲的爱国精神。大力弘扬乐山精神,就是要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团结一心,共创伟业。大力弘扬乐山精神,就是要为了高等教育事业,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埋头苦干,艰苦创业。大力弘扬乐山精神,就是要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征途上,刻苦钻研,严谨治学,勇于创新。大力弘扬乐山精神,就是要面对困难和挑战,不畏艰险,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敢于胜利。70年斗转星移,魂牵梦系。一代又一代教职员工为学校发展殚精竭虑,精益求精,硕果累累,树立了不朽丰碑。
    115年校庆是我们学校发展的里程碑,也是一个满怀豪情的新起点。西迁乐山的峥嵘岁月,锻造了武大人追求卓越、和而不同的坚强意志,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武大人建设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梦想始终不渝。

                陈冠男(学生代表)            
                           继往开来续辉煌
    百年武大,巍巍珞珈,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武汉大学见证了三个世纪的风云变幻。
    民族危亡之际,武大人或在前线投笔从戎,或在后方宣传抗日,或生产募集抗日物资,或在抗战的洪流中激扬文字、指点江山。而更多的学生选择将理想深埋心底,他们抱定科学救国的志向,刻苦攻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支援战场。于是,乐山城内城外,时时可见匆匆背影,处处可闻琅琅书声。太多的责任和使命让师生加倍珍惜宝贵的时间和资源,也形成乐山时期武大浓郁的学术氛围。
    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回望母校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虽然不能回到过去与她同舟共济,然而我们的心,仍旧会随着母校的不断发展而起伏跌宕。作为一个武大学子,我们为有这样一个坚韧不屈的母亲而骄傲,我们为拥有千万个坚守理想、忍辱负重、永不放弃的先辈而自豪。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弘扬乐山精神,再铸武大辉煌。满怀信心、朝气蓬勃的武大学子,一定会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为武大的明天谱写更加璀璨的华章!

    (本报记者肖珊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