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校校庆活动“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与高校间喧嚣的校庆相比,武汉大学115周年校庆具有自己的特点:没有邀请官员出席,没有演艺明星助阵,没有奢华铺排的场面,没有设主席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定位于人文学术高端的“珞珈讲坛”和一部纪念学校抗战时期西迁历史的话剧。一台学术大戏和一台文化大戏全都着眼于学生,学生是最大受益者。
11月29日晚,武大师生心中神圣的学术殿堂——樱顶老图书馆灯火通明,两院院士李德仁教授面向满场或坐或立的学生,做了一场“论地球空间信息大众化服务”的讲座,自此拉开了崇尚学术、尊重学者的“珞珈讲坛”的序幕。11月30日,著名法学家、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马克昌先生也做客“珞珈讲坛”作“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论纲”的专题报告。大师深邃的思想、精彩的阐述,让师生受益匪浅。
创作并公演话剧《西望乐山》是校庆115周年文化大戏的主体。用排演话剧的形式来纪念武大西迁和校庆,改变了传统的纪念模式,开创了国内高校校庆形式的先河。更重要的是,这种师生主动参与的纪念方式给人启迪:通过收集整理当年的人和事,让师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追寻并领略大学精神。
学生们表示,这种纪念方式耳目一新,“比一台闹哄哄的晚会加焰火好多了”。在剧中饰演王校长的是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大四男生李英男,今年22岁,却将一位具有远见卓识、对学校鞠躬尽瘁的大学校长演绎得淋漓尽致。“这部话剧本身就是一部伟大的诗篇,它演绎乐山往事,诠释乐山精神。家国大事,儿女情长,苦乐交织,那份心酸和浪漫,坚毅和执着,真的令我为之动容。”王睿是一名在武大待了9年的博士生,看过话剧后她发现自己如此热爱武大,希望武大能再创辉煌。还有学生表示,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先辈们的精神,我们能担当起兴盛武大的重任,因为我们心中有一颗永不熄灭的武大魂!
话剧公演后,“八宝饭”、“白宫”、“第八宿舍”、“农工夜校”、“通才教育”、“自由讲学”这些最能代表“乐山精神”的关键词迅速在校园中流传开来,很多学生被“乐山精神”深深打动。
一台学术大戏和一台文化大戏成为校庆的主角,让师生和校友共享了一场思想盛宴。不少师生感叹,一部大戏精彩再现了一个大学的抗战,一个讲坛成为学校最神圣的学术殿堂。乐山精神的食粮和人文学术的大餐最值得我们纪念和回味,校庆就应该办得简约而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