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武汉大学2008年十大新闻候选条目

    编者按:不平凡的2008年即将过去,又到了武汉大学年度十大新闻、新闻人物评选的时刻。本报从一年来的新闻事件中选编出候选条目,大致按时间顺序排列;并推荐新闻人物候选人,供评选参考。选编截止时间为12月18日,19日至31日期间发生的重大新闻,评选时将一并考虑。欢迎广大师生踊跃参与。

1、李德仁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月8日,在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李德仁院士主持的“3S集成技术的LD2000系列移动道路测量系统及其应用”获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他第三次获此殊荣。

2、我校教师首次入选“973”专家咨询组
   1月9日,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第三届领域专家咨询组成立大会上,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秦金贵教授被聘为“‘973’计划重要科学前沿”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这是我校教师首次入选“973”计划领域专家咨询组。

3、师生奋力抗击50年不遇冰雪灾害
    1月中旬,武汉遭遇50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学校动员一切力量扫雪除冰,关爱学生,取得抗击冰雪灾害的重要胜利。

4、我校新增两个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
    我校申报的物理学、地理科学基地获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至此,我校国家级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达到10个。

5、12种图书入选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2月27日,中国新闻出版领域国家级最高奖项——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颁奖典礼举行,我校13位学者的12种图书获奖,其中7种获图书奖,5种获提名奖。

6、周创兵、舒红兵、艾廷华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水利水电学院周创兵教授、生命科学学院舒红兵教授、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艾廷华教授入选2007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至此,我校共有10人入选该工程。

7、我校三获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称号
    以龚健雅教授为首的“多传感器对地观测网络数据精确处理与空间信息职能服务”科研团队,获得国家基金委批准的创新群体资助,成为继吕应堂、庞代文教授为首的团队之后第三个获此殊荣的群体。

8、李雁获全球肿瘤学界最高奖
    6月29日,中南医院肿瘤科教授李雁获得全球肿瘤学界最高奖项ASCO国际发展与教育奖,成为湖北省首位获此殊荣者。李雁用灌洗手术治疗腹膜转移癌,使平均生存率由6个月提高到1年。

9、人民医院获介入心脏病学三项大奖
    3月24日,在国内最权威的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上,人民医院李庚山、黄从新、江洪三位专家分别获得终身成就奖、突出贡献奖、推广普及奖。

10、辽瓦店子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4月8日,我校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发掘的湖北郧县辽瓦店子遗址入选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探讨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此前,我校参与发掘的湖北巴东旧县坪遗址曾入选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1、哈萨克斯坦总理马西莫夫再访母校
    4月10日,哈萨克斯坦总理卡里姆•马西莫夫校友再次访问母校,学校为其举行名誉博士学位授予暨杰出校友颁奖仪式。马西莫夫曾在我校法学院国际法学专业学习,并提前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

12、武大学子获多项国际国内大奖
    尹万科获新世界数学奖银奖,论文入选数学界顶尖杂志;张群娇获IEEE最佳学生论文奖并被EI收录;第33届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我校获亚洲金奖;袁文魁参加“世界记忆锦标赛”获“世界记忆大师”称号;何川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我校获一等奖;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武大折桂;游思翥获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一等奖;四论文入选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武大折桂康腾全国高校学生实例分析大赛;陶孝芳获全国无偿献血金奖;赵博获海峡两岸大学生演讲比赛一等奖。

13、三种古籍善本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我校图书馆收藏的三古籍善本入选国务院颁布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分别是:《北齐书》五十卷(唐朝李百药撰,宋刻宋元明递修本)、《周书》五十卷(唐朝令狐德棻撰,宋刻宋元明递修本)、《新编西方子明堂灸经》八卷(元明间刻本)。
 
14、我校研制的可控电抗器填补国内空白
    4月18日,电气工程学院陈柏超教授主持完成的“110kv磁阀式可控电抗器研制与应用”重大科技项目通过鉴定。该项目解决了我国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电网的动态无功补偿和电压控制难题,填补国内空白。

15、31项课题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  居全国高校第二
    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学院等31项课题获得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立项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二,立项率高出全国平均立项率10个百分点。

16、武大深圳产业化基地大楼封顶
    5月9日,武大深圳产业化基地大楼封顶,成为深圳虚拟大学园国家大学科技园内首座封顶的建筑。大楼高10层、总建筑面积31000平方米,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搭建了有效平台,标志着我校产学研合作迈上新台阶。

17、唐瑞荣膺“北极之星”称号
    7月18日,电子信息学院2005级本科生唐瑞荣膺国家海洋局授予的“北极之星”称号。她在今年3月举行的“迎接北极第一缕曙光”中国大学生北极科学考察活动中表现优异,在2名“北极之星”中排名第一。

18、罗以澄、刘耀林被评为国家教学名师
    8月22日,新闻与传播学院罗以澄、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刘耀林教授荣获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至此,我校共有10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在北大(12名)、清华(11名)之后居第三位。

19、“十五”“211工程”建设通过验收  “十一五”“211工程”三期建设启动
    我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1月份高票通过国家“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整体验收。9月2日,学校召开“211工程”三期评审意见及工作布置会,公布25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正式启动。

20、朱英国获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9月8日,朱英国院士由于在优质杂交稻培育和产业化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湖北省最高科技奖“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奖金100万元。在历年获得该奖的7人中,有3人出自武汉大学,前两位是李德仁院士和桂希恩教授。

21、我校新增五位长江学者
    教育部公布2007年度长江学者获奖名单,我校新增5位长江学者。其中,张良培(摄影测量与遥感)为特聘教授,曾适之(物理化学)、湛飞并(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董晨(免疫学)、周南(企业管理)为讲座教授。

22、我校新增14门国家精品课程  入选数居全国高校第一
    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网上公示阶段9月5日结束,我校又有14门课程成为国家精品课程,本次入选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一位。至此,我校国家精品课程增至52门。

23、校园110联动服务系统启动
    9月25日,校园110联动服务系统正式启动,主要用于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及时为师生员工提供救助服务,提高我校应急反应能力,有效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

24、我校新增两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0月5日,教育部公布2008年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评选结果,我校水利水电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顺利入选。至此,我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增至7个。

25、宗福邦当选为人文社科资深教授
    10月,文学院宗福邦教授当选为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他长期从事传统语言学典籍整理和研究的集体性重大项目研究,带领十多位学者历时18年编纂的大型汉语工具书《故训汇纂》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誉为“盛世修典的又一硕果”。至此,我校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增至9位。

26、HOPE护理学院院长玛莎获国家友谊奖
    外籍专家、HOPE护理学院院长玛莎获国家“友谊奖”奖章,受到温家宝总理亲切会见。该奖项是授予来华工作外国专家的国家级最高奖项,玛莎是我校首位获此殊荣的外籍专家。

27、第十届高交会我校获三项大奖
    第十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我校再获“优秀组织奖”、“优秀产品奖”和“优秀展示奖”三项大奖,成交项目两个,成交金额6000万元。这是我校连续第九届获优秀组织奖、优秀产品奖(成交奖)。

28、细胞抗病毒天然免疫研究获突破性进展
    生命科学学院舒红兵教授研究组发现一种新的蛋白(MITA),标志着细胞抗病毒天然免疫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该成果被影响因子19.3的权威杂志Immunity发表。

29、我校首创信息资源国家标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0月25日,我校研制的《信息技术-互操作性元模型框架》通过验收,成为正式的ISO/ISE标准,4项国家标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我国在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领域主持ISO国际标准研制零的突破。

30、中共中央国务院任免武汉大学党政主要领导
    11月3日,在全校教师干部大会上,中组部有关负责人宣布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武汉大学党政主要领导职位变动的决定:李健任党委书记,顾海良任校长,因年龄原因刘经南不再担任校长职务。

31、三团队入选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
    我校3个教学团队入选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分别是:以李德仁院士为带头人的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以陈向东教授为带头人的微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以石云霞教授为带头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至此我校国家级教学团队增至6个。

32、马费成、魏华获宝钢教育奖特等奖
    2008年度宝钢教育奖评选结果11月14日揭晓,我校共有17人获奖,其中信息管理学院马费成教授获优秀教师特等奖,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2006级博士生魏华获优秀学生特等奖,肖永平、程功臻、强月新和胡志根等4人获优秀教师奖,吴寅等11人获优秀学生奖。

33、周云峰荣膺全国优秀院长称号和法国南锡特别贡献金牌奖
    11月14日,中南医院院长周云峰获全国优秀院长荣誉称号,由中国医院协会颁发的该奖,是全国医院管理行业的知名品牌。此前,他还荣膺法国南锡市政府颁发的特殊贡献金牌奖。

34、我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工程
    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中,我校承担了武汉MST雷达、光学分系统武汉大学激光雷达和数据通信分系统武汉大学节点站3个项目的建设任务。11月15日,由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承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项目、我国第二座大学校园GNSS卫星基准站在延安大学破土开工。

35、我校发挥学科优势科技抗灾显神威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校发挥科技优势,积极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李德仁、张祖勋院士带领一批遥感测绘专家,运用专业优势,提供了大量震区航空数码影像图和卫星遥感数据,为堰塞湖排险、准确判断直升机失事地域等作出了重要贡献。师生还在一线救治、灾后防疫、心理援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受到各级表彰。

36、我校参与建设的两所孔子学院被评为优秀孔子学院
    第三届孔子学院大会12月9日在京举行,我校与法国巴黎七大、美国匹兹堡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由于在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推广活动中成效显著,双双被评选为2008年度优秀孔子学院,在100多所参与孔子学院建设的中方院校中拔得头筹。我校与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将于2009年2月开课。

37、我校创新校庆形式广受好评
    11月28日,我校隆重举行建校115周年暨纪念西迁乐山70周年庆祝大会。校庆日前后还举办了以“传承乐山精神,弘扬珞珈学术”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突出百年名校的学术和文化,开展了纪念西迁乐山70周年和“珞珈讲坛”两项重要活动。国内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以简约形式突出大学精神的校庆方式广受好评。

38、桂希恩关爱艾滋孤儿受到温家宝总理高度评价
    11月29日,温家宝总理再次邀请桂希恩陪同探访安徽艾滋孤儿和病人,这是桂希恩第三次与温总理见面。桂希恩对艾滋孤儿的关爱之举,受到温家宝总理高度评价。此前,桂希恩还先后获首届全国医德楷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白求恩奖章”。

39、百余国留学生汇聚第四届珞珈金秋国际文化节
    11月29日至30日,武汉大学第四届珞珈金秋国际文化节汇聚了103个国家的数百名留学生,迎来了法国、美国、尼泊尔、加蓬、越南等国际友人和中外来宾。为期两天的国际文化展、极富异国风情和民族特色的文艺汇演,增进了各国学生的相互了解和中外文化交流。

40、“珞珈讲坛”老图书馆开讲
    11月29日、30日,两院院士李德仁和资深教授马克昌先后登上位于老图书馆的“珞珈讲坛”作学术报告,拉开了讲坛序幕。“珞珈讲坛”定位于人文学术高端,旨在进一步弘扬崇尚学术、尊重学者的优良传统,将邀请国内外各学科领域的顶级学者前来演讲。

41、师生自编自演大型话剧《西望乐山》
    11月30日,我校师生自编自演的大型校园话剧《西望乐山》公演,再现武大八年抗战史,为建校115周年、西迁乐山70周年献礼。各大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报道,称武大“用排演话剧的方式,开创了国内高校校庆形式的先河”。

42、我校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我校申报的《大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积极营造和谐校园氛围》获教育部2008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近年来,我校该工作成果突出,为全国高校提供了有益经验,获得国家相关领导部门高度肯定和海内外媒体广泛关注。

43、马克昌获中国法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2月1日,资深教授马克昌获“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黄进、秦前红分获二、三等奖,该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评授的中国法学最高奖项。同时,资深教授李龙、汪习根、周叶中等3人被评为“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先进个人。

44、八教授当选教育部新一届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12月3日,我校8位教授被教育部聘为新一届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校长顾海良当选为副主任委员,陶德麟、冯天瑜、胡德坤、黄进、马费成、邓大松、丁俊萍7人当选为委员。

45、我校以系列学术活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12月5日,我校举办“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跨学科论坛并相继举办系列分论坛,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年,资深教授陶德麟、冯天瑜等发表学术演讲。此前,由顾海良任总主编的五卷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论丛》11月30日首发,汇集了武大学者对改革开放30年伟大实践和理论的总结与探讨。

46、郑佳萌成为首位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的中国青少年
    12月10日,应瑞典青年科学家联合会邀请,经济与管理学院2008级学生郑佳萌参加了2008年诺贝尔颁奖典礼,是中国惟一的学生代表,也是中国青少年首次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

47、四教授入选“改革开放30年影响湖北30人”
    12月14日,“改革开放30年,影响湖北30人”活动颁奖,武大4位教授入选,他们是:首倡恢复高考的查全性院士、亲身参与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哲学家陶德麟教授、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杂交水稻专家朱英国院士、感动中国的抗艾勇士桂希恩教授。
(候选条目由杨欣欣  肖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