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学科最年轻的教授,33岁的黄卫华日前荣获“首届武汉青年科技奖”。
“他在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领域取得了优秀成果,研究工作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促进了我国生命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院长周翔说。
“不做那种只会学习和跟踪别人、没有创意的研究者,要做创新科研、获取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人。”这是黄卫华的原则。自2002年博士毕业留校工作,他一直从事生命分析化学研究,创造了多个第一:
首创新型纳米碳纤维电极制备方法,如今已被国际多个研究组采用;首次在国际上采用纳米电化学探针,研究成果在化学最权威期刊之一J. Am. Chem. Soc上发表,审稿人高度评价“这是一个杰出的工作,对理解囊泡从细胞中释放机理具有重大影响”;在国际上首先尝试采用微流控芯片进行细胞生理学研究;首创一种新颖的微流控芯片,论文发表当年即被SCI他引10次,在化学领域中位居前1%,美国费城SCI总部特地寄来贺信,称其“对阐明生物细胞的通讯带来突破性进展”。
近年来,黄卫华已在JACS、Anal. Chem等国际一流杂志发表SCI论文35篇,论文被SCI他引约200次,2004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并参加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答辩。目前他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湖北省青年杰出人才基金以及一项武汉市晨光计划等,参与国家创新群体项目、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973、863等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
“成绩不属于我一个人,非常感谢我的导师程介克教授,他不断追求创新的精神对我影响很大。”黄卫华说。
培养一流人才,是他追求的目标。他竭尽全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尊重是沟通、交流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融洽的氛围。”他常说。
“黄老师提倡自由平等,充分尊重我们的意愿和想法,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各取所长。”2005级博士生王玮说。
黄卫华注重发挥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在实验室方向整体布局下,研究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开展研究,创新性的思想总是能得到他的大力鼓励与支持。“黄老师不仅要负责实验整体思路及方案的提出,及时检查和讨论研究进度,还经常亲自指导实验操作,有时还和研究生一起通宵做实验。”2007级研究生李林梅说。
“黄老师更像一个兄长,和我们有许多共同的爱好和话题。”2008级博士生张淑慧深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