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引导“90后”成才之路本报记者 田业胜

    “父母一学期给我一次生活费,平时都是自己打理,即使出现‘经济危机’也绝不向家里要。”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08级新生汪思烨这样回应那些认为“90后”乱花钱的评论。这是发生在“2008级新生和家长见面会”上的一幕。
    去年9月,珞珈山迎来了首批以“90后”为主体的大一新生。校团委通过系统调查研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他们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心理适应。系列活动引起了共青团中央的高度关注,在第15期《学校工作简报》上以《武汉大学团委开展“90后”新生入学教育》为题予以报道。

                                          励志读本指导成长
    “身临其境,才知道大学不是温室,更不是游乐场。十几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继续深造的机会,我们的身份还是学生,我们的任务仍然是学习。”动力与机械学院2008级新生顾嵩将《我是大学生》中的这句“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想,云之彼端”,“大学之道,学习之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天生我才必有用”……由校团委青年研究中心组织优秀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精心编撰的励志读本《我是大学生》一书,通过十个不同的系列,用通俗的语言、真实的案例和轻松的阅读形式,在学习、生活、创业等方面指导学生,帮助他们解决新环境下遇到的问题。作为送给新生的“见面礼”,该书一经推出便广受欢迎。
    从如何确定人生目标到如何组织学习,从如何参加社会实践到如何创业与理财,这部“宝典”可谓应有尽有。“初到大学,我既有憧憬和梦想,又有迷茫和困惑。在这本书里,很多问题都能找到答案,它为我的大学生活开启了一扇窗。”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生朱佳书说。
    该书主编之一、校团委书记张澍谈起编写的初衷时说:“该书内容经过精心挑选,旨在帮助新生了解大学与中学截然不同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引导新生多角度地思考和完善自我,促进大学生在新的人生阶段健康成长。”

                                         新生调研探寻主线
    2008年9月,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在我校正式“出炉”。该报告通过翔实的数据,真实还原了“90后”大学生的本来面目:既不像社会上炒作的那样娇惯自私、不可理喻,也不像人们想像的那般“独”性十足、难以接触。他们“经济上富裕,关心天下大事,兴趣爱好广泛,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责任观念比较明确。”
    调查报告包罗万象,涉及学生的物质消费、心理状况、人际关系、学习工作以及对政治与社会的认知等。“它让人们对我们有了更加具体的了解和新的认识,以便我们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历史学院新生薛冰清认为这个报告犹如一场“及时雨”,纠正了一些人对“90后”的误解。
    报告的部分内容还受到《中国青年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等多家媒体的广泛报道,同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作为内部资料印发全校各单位,为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张澍认为,“出炉这份报告是我们准确认识‘90后’并积极引导教育他们的必要前提。”

                                        学校领导在线答疑
    “校领导的关心让我们很感动,他强调锻炼个人能力比获取知识更重要对我启发很大,为我正确处理学习与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历史学院大一新生侯耀坤说。
    2008年10月9日晚,教五楼报告厅内人头攒动,“寄语新同学——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教授与‘90后’一席谈”活动闪亮登场。顾海良通过网络视频与数千名新生在线互动,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他希望新生读懂“大学精神”,学会珍爱生活。
    “大学生不仅要在大学受熏陶、学知识,还要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他将大学生应培养的能力和素质概括为三个方面: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自我组织能力和融入社会的能力。
    顾海良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业之余,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园活动,“社团活动不以成败论英雄,拥有受挫和克服苦难的经验将使你们获得更高的成功率。”一席话令新生若有所思,他们纷纷表示,“这个活动不仅消除了我们对大学生活的种种困惑,还使我们对学校的归属感油然而生。”

                                        风云学子共享感悟
    在一片欢呼声中,“珞珈起步”新生教育系列之“对话90后”如约而至。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黄来女、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徐本禹及“80后”优秀学生代表曾灿、李创、张颖、梁红围绕“感恩”、“理想”、“智慧”、“责任”和“创新”等关键词,与现场的“90后”新生一起畅谈求学心得,探讨人生价值。
    “感恩和责任最重要。”黄来女、徐本禹几乎同时选择了这两个词,“知识掌握更全,思想更多元化,会做得更好。”黄来女相信“90后”也会出现道德模范。
    “80后”代表曾灿对师弟师妹的表现赞不绝口,“他们朝气蓬勃,敢于表达自己,平等交流而不卑不亢。”
    “黄来女的故事震撼了我,她的优秀品质激励我勇敢面对困难。这些活动,让我们了解了大学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顾嵩对当时的“盛况”记忆犹新。
    “进入大学后,以为每周都有舞会,自由自在,是个放松的地方。”对话活动后,朱佳书终于明白,“其实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要充分利用好大学的资源,珍惜四年的学习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