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风云再起 他们,锤炼着武大精神

                                       追寻,御风而行
    风的灵动,带领他们一步步走向理想的彼岸。风云学子执着、坚定地前行在求知、探索的道路上,精彩地诠释了孜孜不倦的追寻精神。

                                           杨洋
    自从初中与程序设计结缘,就开启了杨洋不同寻常的人生新里程。如今的他已是5枚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金牌获得者、武汉大学ACM/ICPC集训队队长兼学生教练、第34届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武汉)的命题工作人员。
    每天十余个小时的刻苦训练,整个暑期的疯狂备战,杨洋一步步朝自己的目标前进。他在丰富多样的计算机字符中收获成长,在变幻莫测的程序语言中勇往直前。
    然而,他却在大三时毅然选择退出ACM。因为不想被贴上ACM的标签,不愿让自己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窄,这个阳光乐观、爱好文字的大男孩自信地说:“我拥有的不仅仅是ACM!”

                                          邹思颖
    她是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个拿到全美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最知名的科研机构——冷泉港实验室“offer”的学生。她同时还拿到了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8所美国名校的博士生录取资格和全额奖学金。凭着对生物专业的热情和不懈努力,邹思颖成为今日珞珈的学习明星。
    这个自认为“不是特别聪明”的女孩,在坚定了出国留学的梦想之后,就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逐梦的路程。伴随着竞争激烈的GRE考试和紧张的实验室研究,她将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8点准时到教室自习,10点至17点在实验室做实验,晚上准备GRE考试。日复一日的坚持,终于换来了梦想成真的那一刻。
    >>>  《赴美赶考世界“最牛”研究院》武汉大学报第1191期三版


                                         海尔兄弟
    他们一个来自“天南”,一个来自“地北”,却因共同的发明爱好走到一起。他们就是拥有25项发明成果和19项国家专利的大三工科男生——李昕、王振宇。
    回忆起第一次发明时的磕磕绊绊,他们形容说,如在黑夜里艰难探路。为完成一个包括4个小发明的作品,他们早起晚睡、废寝忘食,在顺利提交作品之时,疲惫不堪的他们一个双眼充血,另一个则高烧病倒。拥有众多发明作品的“海尔兄弟”,走过了一段不为人知的艰难历程。
    发明源自生活,发明改变生活。热爱生活的“海尔兄弟”,在发明之路上创造出别样人生。

                                        多元,有容乃大
    大海之壮阔,在于宽广;东湖之秀丽,在于多元。他们深知,彼岸有着别样的风景。风云学子多元化的发展,成就了他们的多彩人生。
                                            魏清扬
    她是央视“汉语桥”舞台上湖北省唯一的铜奖获得者,她是经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上海世博会志愿者。3年的时光里,这个热爱中国的芬兰女孩,像一支美丽的郁金香,在异国的土地上绽放光彩。
    在与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初次相逢的日子里,她努力学习语言,认真了解中国的文化和风俗。日复一日枯燥的学习,孤独和陌生像沙粒一样摩挲着这个年轻女孩的心,但她却毅然扑进她的中国梦里,在真实的梦境中嵌进深沉而真挚的青春时光。
    千里之遥,她带着执着的爱来到向往之地;融入中国,她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文化与语言的差异;绽放光芒,她用优雅魅力演绎色彩缤纷的青春。
                                            孙点剑一
    近5年的大学生活,孙点剑一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参与17个科研项目,发表4篇核心论文,2009年免试获得保送北京大学读研的资格;参加“行走中华”等实践团队,获得武汉大学第一届“我的职场”精英挑战大赛总冠军;关注留守儿童,关爱艾滋孤儿。
    他钟情于科研世界,他活跃于校园多彩舞台,他热心于公益事业,但他更是一个怀揣着“进入WHO,为世界更多弱者送去希望”梦想的医学青年。他用真诚与洒脱、坚持与恒爱勾勒出人生的恢弘蓝图。
“爱的传递”团队
    一个寒假的实地调研,一个学期的图书募集,21天高强度的工作,拼成了拥有13000余本爱心捐书的图书馆,“爱的传递”团队给北川中学的孩子们带去了精神食粮,让他们拥有阅读的快乐。
    爱心捐书活动的创意源于2008年武大学子的支教活动。在爱心传递的路上,他们洒下了无数汗水。在炎热的暑期,团队成员顶着高温四处奔走,在闷热的屋内进行图书整理分类,建立图书馆录入系统,高强度的工作终于换来了爱心图书馆的顺利建成。在传递爱心的过程中,他们也收获了成长的快乐。

                                          自强,沉稳如山
    他们默默埋首于书卷之中,追寻着生命的真谛;他们静静奔忙在珞珈之途,扛起未来的重担。纵使前路漫漫,征程多艰,他们的字典里没有“知难而退”。
卢章洪
    面对急救室里一个个因抢救错误或不及时而悄然逝去的生命,在深感惋惜的同时,卢章洪萌生了让更多人学会急救知识的念头。他选择了公益传播救护知识的道路,创立了“救护之翼”——一个以大学生为主体,面向公众广泛传播紧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组织。
    没有先例参考、经费支持、信息平台和社会认可……“救护之翼”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艰难发展。两年过去了,170多场公益救护知识培训和讲座,面向一万余人讲授自救互救知识,自编了教材和录像,创建了网站。如今,“救护之翼”组织已把急救知识的星火传递开来。
    “我会把传播急救知识活动继续进行下去,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能挽救一条生命。”卢章洪说。
    >>> 《卢章洪:做生命与健康的守护神》 武汉大学报第1195期一版
                                             高大山
    作为学生,他拥有GPA年级第二名的好成绩;作为电影协会会长,他把协会办得有声有色;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区山区的教师志愿者,给山区孩子带去了希望。
    那一年,他坚定地放下一切,休学一年,来到“彩云之南”开始他的支教之旅。高大山与云南维西县四十朵花花小学的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一年的时光是短暂的,他不得不离开。“在云南的一年,我学会了独立,也明确了自己今后要走的道路。”面对孩子们的渴望,他坚定地说,“我一定还会回去的。”
李可欣
    两次暑期实践活动,李可欣被可爱的大别山区留守儿童深深地打动。为了给孩子们带去希望和梦想,她于2009年正式办理了休学,走上寻梦之路。
    为了项目策划,她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学习并搜集留守儿童相关项目资料,两周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策划书。经过反复与专家和老师沟通,最终,她发起了“种太阳”活动。她带着志愿者走近留守儿童,和孩子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谈天说地做游戏……“也许是因为可爱的孩子们,也许是因为我不服输的性格”,在最困难的时刻,她坚持下来,将“阳光”种入每个留守儿童的心田。
    李可欣用勇敢成全了梦想,她与“种太阳”一同成长。
                                            张五州
    张五州,这个奋发图强的寒门学子,在学习上取得傲人的成绩:六学期平均分达90分以上,三学年综合成绩排名年级第一,屡获各类奖学金。而第二届全国信息安全大赛二等奖、2008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湖北省一等奖等各类荣誉,也被他一一揽入怀中。如今,他已拿到美国杜克大学的全额奖学金。
    学习成绩优异的他更懂得感恩与回报。湖南益阳之行,张五州与其他志愿者倾力帮助贫困的中学学子。“看到他们,仿佛看到了中学时代的自己。我打心眼里想帮助他们,因为我曾经和他们一样。”
    生活的困苦与病魔的折磨并没有击垮他。这个内心阳光的男生说:“我喜欢生命中的一切,哪怕是磨难。因为我热爱生命,我的生命中处处充满了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