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发挥数量分析优势 促进研究范式转变———对统计学院全面开设实证分析类课程的新闻调查


  去年以统计学荣膺国家级重点学科的统计学院,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锤炼中,集结了一批在教学和学术研究领域具有浓厚数量分析专业特色的名师和专家,逐步成为统计学、数量经济学、管理科学多专业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在经济统计、金融统计和金融数量分析等领域具有突出优势和特色的教学科研基地。如何用好学院的特色和优势,让全校各层次学生和教师都能从中受益,让他们通过课程学习,进一步掌握经济学研究工具,这是学院从人才培养模式和研究范式转变这一层面上思考得更多的一个问题。
  他们的具体做法是:为全校本科、硕士、博士各层次学生开设《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分析》、《高级计量经济学》等实证分析类必修课程;开展以实证分析和软件应用为主的西南财大SPSS软件应用大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金融中心联合培养研究生,并联合开展学术研究;为其他兄弟学院教师队伍的实证分析素养提供智力培训。广泛的实证分析类课程覆盖我校的课程建设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课程的系统工程,现已初步形成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经、管、文、法、理、工等学科相互渗透、交融发展的学科发展格局。各门课程的建设要在学校统一规划和指导下,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实现我校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和整体效能的最大化。这是为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的有效途径。
  从2002年开始,计量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分析课程在全校经济类和管理类的硕士研究生中成为必修课,学生们在普遍感觉到“学起来很难”的同时也从中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和魅力。这些课程不啻是为他们洞开了一个分析和探究世界的另一扇窗口,不少学生通过对这些应用性和工具性很强的课程学习,开始尝试着用所学到的实证分析新方法和手段去展开论文写作和自己的科学研究。老师们看到学生身上这种研究范式的逐步转变感到很欣喜,同时这个过程也激活了老师的教学兴趣,并促成了老师在教学之余也在力求自己的研究范式的转变,真是“教学相长”。
  从 2006年 开始,为进一步提高博士生教育质量,学校要求博士研究生一迈进博士生的门槛,就将接受严格的“三高”训练。经济学类学生和管理学类学生都需必修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这是一个专门学习现代实证分析基础理论及其方法类的课程模块。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教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经济学博士叶光亮副教授表示:“从国际上看,实证化、科学化的研究范式是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前沿的一个基本趋势。其实,这一范式也在其它很多人文社科领域如社会学、政治学中被广泛运用”。讲授“三高”的老师举了一个例子说明掌握科学化研究范式的重要性。“比如银行如何防范自身风险?现代金融学已经走出一条规范化、数理化的研究路子,对于如何描述和控制风险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数学模型,能够帮助我们迅速地找到问题症结、采取关键的解决步骤,从而有效地预测并防范风险。”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在博士生中的开设,正是基于这些因素的考虑。
  近三年来,在校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B1级及以上刊物发表文章的数量年年看涨,文章质量因为渗透了新颖的研究方法也不断提高。在职攻读博士的杨海洋老师说,实证分析训练给自己的最大影响是,以前只注重对事物“因”与“果”的理论演绎,现在则能再深入一步,看到各个现象之间体现为数量变化和数学模型的相互联系。SPSS大赛带来的新变化从2004年开始,统计学院每年都要举行以开展实证分析和软件应用为主的全校SPSS软件应用大赛。这种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创新、团队合作能力为主旨的大赛吸引了学生的广泛参与,跨学院、跨专业、跨层次的赛事让学生对运用软件作实证分析产生了浓厚兴趣,每一届均有几百名学生组队参加。
  原校长王裕国对此认为,将国际通用先进软件运用于教学和学生科技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增强学生面向社会的适应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当他看到同学们能够熟练运用SPSS统计软件深入分析当前经济、金融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他感到非常高兴,并鼓励大家在学习这些先进软件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科研和实践能力。
  当时的副校长赵德武在参观了比赛后也指出,SPSS大赛是利用学校实验室的软硬件条件,面向全校同学开展的一项科技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学校将进一步加强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室的建设,建立起让学生尽早进入实验的制度和机制。他还希望统计学院在利用实验室促进教学科研、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方面取得新成绩。
  上一届(2007年)比赛冠军的参赛题目是《上市公司生存特征分析》,从题目本身就看得出他们对实证分析的着迷。分散在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队员们,在那次集体合作的比赛过程中共享到了许多学习成果和精神财富,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比赛就是一种生动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带来的成长感和成就感让他们无比欣慰。交叉渗透融入的合作化模式在办学中承载过许多光荣历史的统计学院,把自身的学科传统和研究实力与金融中心和其他学院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探索出了联合培养高端人才、联合研发高档学术产品的新模式。在与金融中心合作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他们较好地渗透了自己数量分析方法的优势,将统计学和金融学交叉融通,在复合型的高炉里冶炼金融数量分析人才。就这样,我擅长的工具和分析方法你学会了,你擅长的金融专业知识我也渐渐熟悉了,两全其美,皆大欢喜!难怪不少外专业的老师在自身的课题研究中,都喜欢把统计学院的老师也拉进去。
  统计学院负责人和相关老师给笔者介绍道:“现今国内比较高端的学术期刊,其风格正逐步与国际化接轨,那就是强调对问题的证实和证伪,注重实证分析、数理分析,没有研究范式的转变,学术文章很难有所突破。统计学院多年凝聚的学科实力和研究能力也是全校的共同财富,我们很乐于让大家来共同分享。”
  也正是基于这种良好的愿望,前不久,会计学院专门邀请了统计学院的老师为学院专任会计教师开设了《计量经济学》实证培训课程,对学院教师适时“充电”,参与学习的教师人数达到60余位,担纲此次培训授课的是国家级教学名师、统计学院博士生导师庞皓教授。会计学院认为,随着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在当代会计理论研究中的地位中越来越重要,为适应研究范式的转变,大力提高专业教师的学术能力与教学水平,是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科建设长远发展提供梯队支撑的需要。
  在“突出优势和特色,瞄准国际国内统计学主流方向,分阶段、分步骤,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建设道路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统计学院已逐步成为统计学、数量经济学、管理科学多专业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在经济统计、金融统计和金融数量分析等领域具有突出优势和特色的教学科研基地。统计学院的前进步伐越迈越矫健。 (本报记者)>>>>>相关链接近4年来,统计学院所获得的国家级荣誉:
  谢小燕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05)、庞皓被评为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06)、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06)、计量经济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05)、统计学被评为国家级别重点学科(07)、青年志愿者组织获得全国先进集体(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