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社会发展“把脉”
记者: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任务的提出,需要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并且以创新的理论指导社会的实践。现在, “211工程”三期建设已经正式全面启动,作为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理论创新”的项目负责人,你们的研究工作因紧扣社会发展和中国特色将倍受瞩目。
刘方健:中国经济转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引发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中共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任务;提出了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与理论体系、教材体系的目标与任务,这是时代与社会对本项目建设的最大需求。
我们承担的这个项目根据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任务,力求在“中国经济转型若干重大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方向一),“社会主义公共品理论与实践”(方向二),“国际视角下的中国改革经验”(方向三)三个方面通过基础理论研究、重大实践应用和改革经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方面获得能够用以指导社会实践的理论创新。
其中,“中国经济转型若干重大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通过总结改革经验,对经济转型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给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社会主义公共品理论与实践”主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共品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努力探索和推进社会主义公共经济学学科发展。“国际视角下的中国改革经验”主要借鉴和引入国外相关前沿理论与方法,在国际视角下运用中国的数据总结和检验中国30年的改革经验。
记者:你们将如何在三个方向中寻求研究突破?
刘方健:本项目拟重点突破的关键问题,在方向一中试图在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问题上实现重大创新,在方向二中试图在社会主义公共品生产与供给这一重大实践问题上获得开拓性的进展,在方向三中试图在国际视野下总结中国改革经验,进入现代经济学研究前沿,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改革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特色鲜明的专题集群覆盖记者:在六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我们发现:你们把每一个方向下面都细分了几大专题,这是你们这一项目的鲜明特色,选择这种形式是基于何种考虑?
刘方健:把宏大抽象的理论研究对象细分为各专题,这首先是为了增强我们学术研究的社会针对性,专题是问题的突破口,是对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涌现的各种新事物的高度提炼;同时,分专题展开研究,既是对总体任务的分解,也是为了让理论和学术研究落到实处。
记者:请你介绍一下各方向下的专题划分情况。
刘方健:比如说,方向一“中国经济转型若干重大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以下七个专题;经济转型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研究,所有制改革与产权制度创新研究,农地制度改革与农业经济组织创新研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模式研究,经济全球化与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与市场研究,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转型研究。
方向二:“社会主义公共品理论与实践”主要建设内容为以下七个专题:
公共品供求机制的历史变迁,西方近代公共品理论与实践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品供求理论,最优公共财政政策,社会主义公共品供给与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公共品供给与和谐社会建设,自然灾害的公共经济学。
方向三:“国际视角下的中国改革经验”主要建设内容为以下三个专题:
中国改革经验的经济学研究,商品市场领域重要问题研究,资本市场领域重要问题研究。
此外,项目展示平台建设包括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站与实验经济学实验室。
打造学术创新团队记者:你们这个覆盖了中国经济转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种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框架让人振奋,但它需要卓越的师资队伍和创新团队,在这方面你们有何举措?
刘方健:我们的思路是以本项目为载体,通过校内外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凝练三个学科研究方向,打造三个学术研究平台和三支学术创新团队。加大对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每年保持有1~2名中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培养;改善师资队伍的学缘和学历结构,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60%;着力选拔和培养本学科各学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以本项目为载体,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引导博士生和硕士生努力从事学科前沿性、创造性理论研究,五年内争取1-2篇论文进入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范围,争取1篇论文获选;其次,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中外合作教学与培养项目,争取出有社会影响的学术成果;不断优化研究生课程,组织编写一批具时代特色、水平高、国内有影响的新教材。
本项目的实施是将总体任务分解为具体目标,在校內通过招标制打破院系行政分割,按学科整合校内外的研究力量,组成跨学科的学术团队并给予一定的启动经费,再按阶段性的成果分别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力度。
项目的预期成效记者:请你描述一下该项目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刘方健:通过“211工程”三期建设,本项目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理论重大理论创新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成果,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对经济转型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给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产出一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产品理论体系;并将其运用到环境、教育、住房、医疗、灾害、社会保障等公共领域,探索和推进社会主义公共经济学学科发展。在国际视角下运用中国的数据总结和检验中国30年的改革经验,在国际主流经济学界占领相关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制高点,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创新。
承接省部级以上课题20项左右;在有影响的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篇以上;形成居于本学科研究前沿的、在国内外学术界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报告或学术专著5部以上。增强研究成果的指导性和前瞻性,提高学科解决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能力。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学术交流,提升项目的整体建设水平和效益。
通过引进、交流、合作与自身培养相结合的机制作用,全面提升教学、科研人员的整体水平,形成一批在本学科领域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知名学者,学术水平较高,年龄、知识、学历、学位、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队伍。到2011年,力争使中青年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比例提高到90%以上,其中非本校培养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40%以上。
在项目建设的带动下,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创新教育,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力争培养出一批经济理论基础厚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人才。预计到2011年,本项目相关学科领域博士生培养规模将达250人左右,硕士生达350人左右。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巩固和提升我校政治经济学学科在教学、科研、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方面的质量,实现其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建设目标;并带动相关二级学科迈上新的台阶。(本报记者/文 董尧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