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开设研究生试验班,首创学生文献综述大赛,首创四川省高校(科研机构)法学研究生论坛……法学院不断推出新举措,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培养“三个适应、四个能力、五个具有”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
以科研为抓手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





  12月9日上午,住友苑二楼会议室座无虚席,来自省内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法学专业研究生们正以“三十年来中国法制建设的成就与法学研究的发展”为主题开展论坛。“就业歧视”“小产权房”等很具现实意义的热点问题成为论坛的争论焦点。
  该论坛由我校法学院研究生会策划和承办。“活动不仅展现了研究生的风范,同时也为全省研究生相互交流提供了平台,希望以后这样的活动能够继续举办下去。”来自西南交通大学张俊同学说到。
  这项活动仅是我校法学院在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所采取的多项改革举措中的一项。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知识结构单一,实践能力较弱的人已逐步失去市场。法学院正是针对这种时代背景,提出了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需要”,具备“法律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专业写作能力”,“具有优良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人文底蕴和科技修养,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基础,具有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法学和财经学科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人才,即培养“三个适应、四个能力、五个具有”
  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的目标。
  最具特色的举措———开设研究生试验班法学院研究生教育改革采取了多项举措,最具特色的举措之一是在2007年创办的研究生试验班。高晋康院长介绍,“开办这个试验班是为了培养既掌握坚实的法学专业基础理论,又能把握法学学科前沿和相关学科的系统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具有良好科研素质和科研潜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能紧密联系实际独立开展创新性问题研究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
  这种专门为研究生开设的试验班,在全国范围内尚不多见。“我们这个试验班的特点在于跨专业选拔试验班学生,并由院长、副院长、学院系、所、中心负责人组成导师组,对学生进行指导。导师组组长由院长担任,并设有一名导师专门组织协调导师的活动,管理试验班学生。目的是探索一种导师组与导师分段联合指导、校内培养与校外访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的教学改革试点。学院划拨专项经费供导师组与试验班8名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开展研讨会。”杨春禧副院长介绍到。
  试验班最核心的学术活动是每两周开展一次的学术沙龙,这种活动被试验班研究生戏称为“圆桌会议”。“这种‘圆桌交流’每次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内容广泛涉及法哲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极大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叶睿同学说。不仅如此,学院不少教师也对这项改革措施表示很接受,“这种研讨课将写作、口头表达与学生和导师的互动紧密结合,是克服填鸭式授课局限性的最有效手段。”吴越教授谈到,他坦言,“组织学生从研一开始就写论文,然后由教师定期组织讨论,在讨论和导师指导完善的基础上,再由学生投稿,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出科研成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学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试验班创办一年多来,成效已显现。“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能调动学习热情,启发创新研究,直接促成我的多篇文章发表。像《生态环境之下之刑法保护———以环境利益为视角的审视》那篇文章得以在B1级学术期刊发表,就是多学科研究的成果。”叶睿感慨到。
  除了成立试验班外,学院还推出了多项举措,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如设置《文献检索与学术规范》等方法论课程;请一线法检等实务部门的法官、检察官到课堂授课;为增强实战能力,以真实的案卷材料开设 《法律会诊》;鼓励和支持研究生自发成立法学研究会、金融法协会和财税法协会等学术社团,启迪学术灵感,营造学术氛围;鼓励学生参加教师主持的实践性或前沿性学术科研活动。例如,2006级博士研究生邓君韬在参加冯亚东教授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过程中,撰写论文在《中国法学》海外版发表。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促使研究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其成果斐然。2006级博士研究生童列春、2007级博士研究生万江等已分别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上发表学术论文;2007级经济法学博士研究生唐清利在博士一年级就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柴振国博士在2008年更是获得河北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三项互动’提高了研究生实践能力”
  “现在学院紧紧围绕培养学术科研型和实践应用型人才开展各项工作。”法学院党总支书记黄珣说到,“我们以实践与科研的互动为抓手,推动导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同年级博士生和硕士生跨层次、跨专业互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这‘三个互动’在‘三下乡’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据悉,法学院每年都组织研究生带着问题下乡调研,又返回理论,寻求支撑,实现实践向理论的飞跃。
  08级博士生牛忠江谈到,他有不少论文就是在触摸社会现实中收获的灵感。“记得在广元市张家乡调研时发现,很多留守儿童性格暴躁、学习成绩较差、心理畸形,让我感触很深,产生了很多思考,带着问题回到学校后,我撰写了《进城务工人员留守子女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制度评估及其对策———以城乡统筹为突破口》等论文,受到学界赞赏。”
  据了解,像牛忠江这样的学生在法学院不在少数。很多学生正是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深受各界好评。2007年“西南财经大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法制建设状况调研队”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全国优秀团队”,多名学生获“一专多能”优秀学生等光荣称号。
  事实上,法学院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还不仅限于这些方面。据了解,像文章开头那一幕中所进行的四川省高校(科研机构)法学研究生论坛和在全校首创的文献综述大赛,都是在学院大力支持下进行的。社会责任感始终是我们人才培养的主线“实际上,我们所有的措施都是为了使研究生能够成为既有专业能力又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人才。”黄珣书记坦言,“我们希望研究生在任何岗位上都能够做出成绩。不论这个岗位自己是否热爱,也不论是否是自己的专长,都能够尽心尽力完成每一项工作。能够为人正派,担负起领导、亲人及社会赋予的责任。”黄书记顿了顿,真切地说到。
  近年来,常出现学历高,但人格存在缺陷的人,因此,法学院在高度重视学生文化素质的同时,还非常关注学生道德修养的培育。即使针对以学术科研为主的试验班学生,学院也很重视他们的综合能力培养,专门组织试验班学生开展拓展活动,增强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和责任心。5.12大地震后,法学院先后组织多批学生到灾民安置点从事志愿者工作;开展“法制进校园”系列活动走进温江区燎原职业技术中学,为那里的同学们带去了生动活泼的法制讲座;建立以学院研究生为主要成员的法律援助站,为弱势群体提供无偿援助。2005年援助站成功地为两起涉嫌贩毒案中一审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两名被告进行法律辩护援助,使二审法院改判为死缓。站内多名研究生被团省委授予“优秀法律援助志愿者”荣誉称号,《四川日报》等省内新闻媒体对援助站多次进行了报道。(07级研 罗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