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头戏”与“大手笔”
记者: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金融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金融如何发展与创新,更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更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这就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由此把你们担负的“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中国现代金融发展与创新”推到了社会和学界关注的前台。现在,三期建设已如火如荼,对你们以“大手笔”执导的这部“重头戏”,大家都充满期待。先请你谈谈该项目的概要。
刘锡良:金融学科建设必须依托金融理论与创新,同时根植于金融实践的发展。面对金融的国际化潮流,面对不断爆发的金融危机,面对金融全面开放的种种压力,中国金融应如何发展?如何应对?
本项目将围绕这一主题,在认清世界金融发展的趋势与潮流的基础上,立足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历史阶段,多视角地对开放进程中的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协调发展、商业保险理论等学科方向进行研究,在将国外理论本土化的基础上,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与创新理论和中国金融开放与发展模式,推动我国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通过本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我校金融学科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水平,为实现把我校金融学科建设成为国内高校领先、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知名学科的建设目标奠定坚实的阶段性基础。
记者:从项目名称来看,你们的研究因为“中国”二字的烙印势必主题宏大,基点高拔,既要回应国家和社会的重大现实,又要以此带动学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请问该项目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
刘锡良:主要有三个研究方向:(1)中国金融风险管理,主要研究金融国际化与金融转型双重约束下的风险测度理论与运用模型、开放条件下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宏观金融风险生成机制及其防范等。(2)中国金融协调发展,主要研究金融宏观协调、金融体系的协调发展及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等。(3)中国保险业发展方式与创新,主要研究包括巨灾在内的风险与保险制度与机制创新、商业保险发展方式转变,商业与政策保险和社会保险的协同发展、保险财务与精算等内容。
记者:研究的关键着力点在哪里?
刘锡良:一是坚持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强调金融风险的微观基础与联通机制,从金融风险的测度模型、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宏观金融风险管理三个层次进行研究;二是立足于我国金融国际化与金融转型的背景,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协调发展理论。三是将保险财务与精算技术相结合,研究保险发展方式与创新,以及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互动。在借助跨学科的交叉团队和风险管理的思路来研究并解决中国保险发展方式和创新这一独特问题上,能够取得原创性成果和一系列突破。
记者:“大片”的上演需要庞大的阵容,从大金融和金融学科群的角度来看,你们需要调度和依托的力量也很庞大,这对相关学科建设来说,也赢得了一次“参演大片”的绝好契机,是这样吗?
刘锡良:本项目依托的主干学科为金融学(含保险学),相关学科为数量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工商管理与会计学。其中,会计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均为国家重点学科,数量经济学、财政学、产业经济学与企业管理为四川省重点学科。所依托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依托的实验室包括:金融智能与金融工程实验室、中国支付体系研究中心、中国金融数据中心与金融服务研究中心,其中金融智能与金融工程实验室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支付体系研究中心由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与我校三方共建。
记者:成果的总体预期是什么?
刘锡良:本项目将解决中国金融业发展与创新重大现实需求,产生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为有关决策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咨询报告和服务,造就一批金融学术领军人物,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实现金融学科建设成为国内高校领先、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知名学科的目标奠定基础。
强化师资队伍创新人才培养记者: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该项目的举措是什么?
刘锡良:本项目主干学科有一支年龄结构、学源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20人,副教授28人,博士生导师20人。教师中有39名博士、41名硕士。其中,长江讲座教授1人,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名教师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3人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资助,1人被评为教育部优秀教师,7人入选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4人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四川教学名师1人。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通过具体措施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1)加强学术团队规模、结构与质量的建设,重点培养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具体措施为: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修并进行合作研究;引进具有国际学术背景、符合本项目建设的优秀人才;鼓励教师参与各类高水平的学术会议。(2)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形成合理的师资共享机制。具体措施为:加强与各级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高校联合开展研究;邀请国内外与本项目建设相关的知名专家来校进行短期教学和学术交流访问。
记者: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计划和基本措施是什么?
刘锡良:(1)人才培养理念方面,我们的立足点是,为金融业发展与创新培养更多的具备金融风险管理、精算和财务技能,懂得中国国情,具备国际视野和创造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对硕士以上的学生,注重跨学科培养、与金融机构联合培养、与国外大学及金融机构联合培养,同时,各层次的研究生要参与各类课题的研究。
(2)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是:与金融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与经济管理研究院联合设立金融学实验班,培养“研究型加外向型”硕士生,为博士生教育输送后备人才;(3)加快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4)强化博士研究生的学科基础,提高研究能力。
直面困难:
遇阻弥坚 重新突围记者:在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和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在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建设征途中,我校的金融学科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你认为我们在哪些方面还急需改善和突破?
刘锡良:我校的金融学因其悠久的历史承载和深厚的学术积淀,在学界和业界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席位。经过西财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已成为孵化金融高级人才和产出高水平学术产品的重要力量,该门学科也从原来的相对弱小发展而为现在的强势学科。
但是,站在新的起点审视和瞭望,金融学在实施品牌战略中遭遇的突出问题和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师资队伍问题。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师资队伍的总体阵容和规模还需进一步充实;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物相对不够;整个团队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海外学者少,能够直接在东西方两个文化平台上自由漫步的人尤其缺乏,而且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是学术科研问题。过去我们也出了很多学术成就,但产生重大影响的理论成果不多;在国家和社会重大经济金融政策上的参与度和话语权还不够;在国际上有较高美誉度和影响力的学术成果鲜见。
三是国际交流问题。我们与国际知名机构合作培养人才和研究项目还不是很多;在重大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亮相还不够,包括在我们自己主办的一些会议上发出影响的不多;引进国外大师级人物来我校讲学的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强。
这三方面的问题,也就是领军人才、一流环境、高端产品的问题,三者之间有极强的因果关系。现在,找到了症结在哪里也就找到了突破口,剩下的事情就是去逐一攻克,朝既定目标前进。
记者:对以上这些制约因素的认识和分析,你们看得透彻明白,立意高远,思路清晰,也很具有震撼力。事实上,这也表明了你们迎难而上、主动突围的一种新的事业姿态。从金融学科在我校所处的重要位置及学校未来的长远发展来看,你们的攻坚之举势将引发全校瞩目。
刘锡良:现在,学校上上下下正在形成一股合力,全方位地为我们开路,清除障碍,面对千帆竟发,百舸争流,我们只能激流勇进,像真的猛士那样只管前驱。
交叉与融合:
夯筑“大金融”
记者:金融学科是一个“群”的概念,构建“大金融”就充分体现了金融学的开放与包容,需要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与渗透,不断整合相关学科的优势,形成“学科链”,借助这种学科“杂交”,多向度地开辟分析视角,产出特色成果。请你给大家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刘锡良: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代表了一种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未来学科建设中新的增长点。我们承担的这个项目就很注重学科的交叉性与综合性,以金融学科为枢纽,带动相关学科研究和建设与多学科的互动机制,强调实证研究、数据库建设与重点学科建设相结合。譬如,在和经济学、管理学、财政学、法学、统计学、会计学及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的交融渗透中建立起“学科链”,不断拓展出新的研究领域,以独特的思路取得原创性的成果和一系列的突破。在这方面,国外的交叉更具体细致,已经时兴起了实验金融学、物理金融学、能源金融学、气象金融学等等。
对我校而言,长期以来,我们侧重于财经类学科,学科的整体设置比较单一,更应该注重与强调学科的交叉与综合,让更多的支系与主干学科交汇形成汪洋之势,在这方面我们还要深挖潜力。首先,学校自身现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还需进一步加强,比如与管理学的结合,西方国家的微观金融学主要就是在管理学上寻找结合点;还有与法学的结合,与统计、信息管理、数学等的结合,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把金融的弱项弥补起来,特别是涉及到微观金融学与管理学的结合我们更要着力加强。其次,更密切地关注和捕捉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新事物,寻找金融学与新生事物的接合点,把金融的口径不断拓宽。比如房地产金融我们几乎还未涉猎,包括对未来的银行间市场的研究等。这些不足,正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必须要动手做的事情。 (本报记者)